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锚定未来五年奋进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郭力
2022-04-28 05:00

4月26日,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走向新的阶段。当日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成都将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并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上率先突破。

这三方面的率先突破,既是成都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一重要任务的路线图,也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使命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探索打造绿色经济的独特路径

什么是公园城市?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并非在城市中建设公园,而是要让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公园。从2018年开始,成都在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和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实施增绿项目8263个、建成天府绿道5034公里。这些绿色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新场所,也开始发挥更大的价值。如2021年,成都还对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评估。第一期评估结果显示,环城生态公园作为成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和生态景观带,已开始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洪调节、环境净化、景观休闲等多重效益,提高城市韧性和生态安全保障。

成都还以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生活消费需求为导向,成都依托绿色开敞空间大力营造新场景植入新经济,构建森林草原、天府绿道、城市公园、川西林盘、园林绿地、河湖湿地六大生态系统场景。

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经过连续几年的打造,已涌现出游绿道公园、吃四川火锅、品绿色蔬菜等多种与自然生态结合的经营模式,成为成都绿色经济的网红景点。

绿色的产业也随之壮大。淮州新城地处成都市龙泉山脉东部,成都是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三大主导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成都淮州新城工业园区,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制作节能环保能源的企业,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淮州新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成势,已聚集通威太阳能、通合新能源等规上工业企业137户,工业产值达252亿元。

2022年1月18日,空中客车与成都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中国建立首个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将面向各种机型,提供飞机从停放、存储到维修、升级、改装、拆解和回收的一站式服务。

为什么选在成都?空中客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该公司打造低碳、环保的航空经济的理念,与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符。项目开展的拆解和回收业务,将凭借的工艺及流程确保回收利用率达到90%,远高于拆解行业50%的平均水平,剩余10%部分进行无害化处理,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其所产生的产业价值不容小觑。

这是成都正在探索的打造绿色经济的独特路径,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试点,成都已打造出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10个、生态价值转化场景380个。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互推转化”,让成都生态环保产业产值跃过千亿台阶,带来持续不断的经济收益。

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

宜居宜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座城市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基础。对成都而言,要建设践行好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就必须践行城市为人的理念,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锚定共同富裕方向,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良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市民群众创造一个生活有品质、有保障、有盼头的幸福美好家园。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成都一直在不懈追求。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成都始终把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走向世界的名片。

成都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重点,放眼全国,成都多次出台关于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政策。“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对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成都营商环境的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企业开办总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内,不动产一般抵押登记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实施住房公积金“按月提取”、“可提可贷”,全市76万余人办理按月提取金额超108亿元;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5.1%“全程网办”,承诺提速率达到88.2%,平均跑动次数压缩到0.3次以下等等。优良的营商环境、公园城市示范区政策加成,使成都在2021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中,成都成为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城市。据了解,下一步成都还会持续在营商环境改革广度、深度、力度上下功夫,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成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翻阅2021年成都城市建设数据,成都无疑交给了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卷。

2021年,新建各级绿道780公里,累计建成5188公里,2021年,成都收获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推窗见雪山,成为成都市民的日常。新建10万平方米以上公园30个,实施增绿项目2888个,全市森林覆盖率40.33%。绿水青山,铺就人民幸福生活底色。

成都已建成社区绿道2134条,一条条形态各异的社区绿道,构建起2100万成都人回家的路。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9%。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45个,新建社区花园70个,新增绿地面积1800公顷,城市边角料变“金角银边”,老小区焕发新生机。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瞭望智库城市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幸福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成都已连续1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1474台新电梯装进成都老小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6所,新增学位8.8万个;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点点滴滴间提升市民幸福感,成都正在成为更具温度、更具幸福感的宜居城市。

治理超大城市的“智慧大脑”

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需要科学治理、智能化、智慧化治理,让城市有机生命体更有温度、更健康,让生活更美好。

成都市人口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人,较10年前增加了600余万人,在蓉外地人员563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30万辆,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50公里,燃气管线3.46万公里,加油加气站937座,在建工地3320个,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超过1.15万栋,电梯超过18万部……

一连串的数据背后,传递出的不仅是成都不断攀升的城市吸引力,还有随之而来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挑战。

超大城市面临众多挑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各种现代城市病和新冠疫情风险,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技术手段十分受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才能符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理念。

从刷卡到刷手机再到刷脸进站,大线网运营的成都地铁深刻改变着市民生活。市民公共交通的通勤时间降至39分钟,地铁线网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700万次,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比提升至62.8%。

“智慧蓉城”建设,加速成都智慧交通步伐,成都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是目前全国全线网范围内所有闸机一次性上线人脸识别功能的城市地铁。

在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的超大屏幕上,节点闪烁、线条流动、网络密集。通过一块块荧屏协调指挥,统一技术和业务标准,各城市终端应用实现了动态实时连通,业务在线交互、数据实时流动,使问题处理更畅通、更便捷。无论是在线检测还是应急指挥,都能通过这些“城市大脑”高效实现。

成都彰显的宜居性与包容度,很大程度得益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成都是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需要智慧蓉城手段支撑。成都正创新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扩宽城市管理幅度,增强应急安全感知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不断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破解“大城市病”的难题,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

不断攀升的智慧度,逐渐成为成都的城市标签和发展动力,吸引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与高层次人才相继在这里落户,融入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日常,“像成都人那样生活”逐渐成为时代新风尚。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