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实惠”吗?万元金融服务费按揭买车 背后的故事竟是这样
近几天,西安一位女士坐在奔驰车上哭诉维权的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66万买的奔驰新车还没开就漏机油,在多次要求4S店解决问题没有得到正面积极回应后,这名女车主无奈的坐在奔驰上哭诉。
这段“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的视频在网络一发布就迅速扩散,很快就上了热搜,成为了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这名女车主在一段录音当中说,她本来有全款购车实力,是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办理了按揭购车,然而一笔15200元被称为金融服务费的钱是通过微信转账给了一名4S店的工作人员。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这名女车主与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之间的纠纷仿佛已从“个人维权”转向了“追溯行业问题”。
按揭购车相比全款购车哪个划算,这个所谓的金融服务费到底是什么呢?
记者来到了某4S店,表示看中了一款车,一名销售顾问热情的接待了记者。
“首付七八成,贷五万块两年免息零利息,总价可能就贵2000块钱,落地加手续费大概19万二三的,2000块也就是金融服务费,这两三千块钱我们是对公收的,我们会给客户说清楚手续费,手续费你愿意给就给,不愿意就不签合同,我们会开票。”一名销售顾问说西安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的事情他也很关注,那笔15200元的金融服务费之所以成为了争议的话题就在于4S店的工作人员没有事先讲清楚。
城市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 视频截图
金融服务费究竟为什么要收取呢?
“西安维权的女车主金融服务费肯定是之前没有告知客户,瞒着客户收的,这个不叫潜规则叫通病。”这名销售顾问把金融服务费称之为行业的通病,长期以来,整个行业都在收取这个费用。
销售顾问说,按揭购车客户也可以在外面银行选择贷款,可是就要支付利息。换句话说,不少4S店为了促成客户与他们合作的金融公司办理按揭,往往推出了一些零利息的活动,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金融服务费就是为了补上4s店免息这部分的钱,所谓的低息或者零利息活动不过就是障眼法。
而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为什么要由一名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来向客户收取金融服务费呢?这名销售顾问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个人微信收是因为没有走公账,公司避免了交税,这是偷税漏税,没走公账直接走到老板私人账户里去了那种叫偷税漏税。”
按揭购车和全款购车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又来到了另外一家4S店了解情况,记者发现,在一辆车的车顶放置着一个牌子,贷款零利息的宣传语很醒目。
在了解了这款车的基本信息之后,记者表示希望知道落地的价格。
这名销售顾问先是核算了按揭购车的价格,车价为183700,落地价格是203280,在记者的要求下,他随后也核算了全款买车的价格。
根据这名销售顾问的计算,全款买车比按揭买车在总价上便宜了约5000元,还没等记者仔细看一遍价格明细,销售顾问又开口了,“是这样的假如你们做按揭贷款7万2,你2年能不能挣到这么多钱,就多5000,如果说能挣到为什么不按揭呢?两年5000元挣不到啊?那还买什么车?你可以考虑按揭。”按照这名销售顾问的说法,虽然全款购车更便宜,但是按揭买车似乎仍然划算。
除了这名销售顾问先前所说的按揭贷款买车要多付一笔金融服务费之外,按揭买车比全款买车还要在哪些项目上多花钱呢?
根据这款车为例,按揭贷款买车比全款买车多付出费用的项目有:
第一项,一笔约5000元的金融服务费。
第二项,1000元的保险押金和更多的保险项目以及贷款期限内必须在这家4S店购买保险。
在4S店买新车 视频截图
掌握到这些信息之后,记者又前往了第三家4S店,这里的销售顾问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搞活动,只要首付五成,可以获得两年的零息贷款。
然而这名销售顾问也建议记者按揭买车,“怎么划算些?我觉得还是按揭划算,我们现在做的活动基本上给客户免手续费全款和按揭有一万块钱的价差一万块的金融服务费,相对于把手续费免掉让客户选择,做按揭我们就用这个方式让客户来选,按揭买这车的客户都有全款实力,我们不这样做的话客户都全款去了,厂家对按揭有考核渗透率的要求,比如卖100台车要达到70%是金融购车的方案”。
这名销售顾问透露,厂家有考核目标,这家4S店要完成70%的交易是按揭买车的任务。
记者连续走访了三家4S店,销售顾问都建议按揭购车。
如果客户选择按揭买车,跟全款买车相比4S店能获得哪些更多的收益呢?
张女士的话在一名销售顾问的口中也得到了印证。
两名销售顾问都承认客户按揭买车,他们拿到的提成会更多,客户在4S店买保险他们也能得到提成。
其实,无论是按揭买车还是全款买车,4S店都收足了车款。客户的贷款对象是银行或金融公司,跟4S店并没有关系。
然而客户按揭买车往往会购买附加产品或服务,这才是4S店销售顾问劝客户贷款按揭购车的原因,所以,对有经济实力也有全款买车意向的人来说,选择按揭买车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所以,我们也建议市民朋友在选购车辆时,一定要多做比较。至于是全款还是按揭买车,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再做出理智的决定。
看度记者:肖隆森
编辑:李育先
实习编辑:王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