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五月五,又端午
又逢端午节
又到街头巷尾
粽叶飘香的时令
记忆中传统的习俗涌上了心头
悬挂菖蒲、艾草
佩香囊,赛龙舟,吃粽子
……
这是多么愉快的时光
今天
小编就与你一起重温下
那年端午的不一样的味道
端午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最深的记忆,即儿时奶奶亲手包的粽,一捧糯米、三两粽叶,再加上柴火的卖力燃烧,经过几个小时后的清水慢煮后,最清新的粽叶与糯米之间的浓香,口口拔丝,香甜软糯。然而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也就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风味的粽子。广东大肉粽、台湾臭脚粽、云南竹筒粽、福建烧肉粽、陕西蜂蜜凉粽等各种风味的粽子,不仅好吃,更是把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包了进去。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悬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据说能驱邪避毒。端午时值仲夏,也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因此古人常以艾草汤沐浴。
端午佩香囊
每逢端午节,长辈都会给晚辈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香囊外面在绣上花卉树木、虫鱼鸟兽、人物等等,老人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把活灵活现的小老虎、蛇、壁虎等图案呈现在香囊上面,以此寄托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端午带五彩绳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端午画额头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端午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端午大团圆
家,一个无法替代的地方,一个无法割舍的地方,即使再苦再累,端午也要回家团圆。父母想要的并不是儿女可以赚多少钱,买多么贵重的礼物,而是能在节日里平安地陪在他们身边,哪怕是家人一起品尝着几碟家常小菜,拉着家常话亦足够,因此,端午佳节,陪在父母身边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祝福,养育之恩此生难报,只求时光慢点走,我想一直在你们的身边!
正逢端午,一种熟悉的味道牵引着我们,剥开香浓的粽子,捧起这份温热,尝到这份香糯,顷刻之间所有的祝福和美好便扑面而来。今天是端午节,也是高考第一天。粽子是祝福的礼物,带着兰芷清香和《楚辞》苍茫,从几千年前的汨罗江畔穿梭而来。包粽与“包中”谐音,象征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与今天的高考完美应景。值此佳节,祝福今天的千万名高考生厚积薄发,志在必得!
编辑:张静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