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畜:虽然焦虑却依旧容光焕发 饱含激情
你现在的生活,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来社会比较理论,即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它也很直观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嚷嚷着卖力模仿传媒中的典范,比如学习偶像……以及人为什么总想活成别人的样子。
想起刚工作的时候,实现了“鸡腿天天买”。但工作后,看手机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于是手机里的“红心”就像是那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无论你怎么点,都点不完。就这样,让你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从心底里关心你的人却很少,身边最不短缺的也就是“点赞之交”了。
朋友圈点赞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生命的状态不再是“主动损耗”,更多的则是“被动挣扎”。这样的状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还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对未来生活有过很多的期待:棚里做个音乐、考个证、和新的朋友一起侃大山……怀揣着各种期待,走出了象牙塔,逐渐让自己活得像个大人一样,然后这些凌乱散碎的样子却和我们理想中的状态相行甚远。
就这样,一边怀念过去,一边担心未来成为了常态,慢慢地习惯着。
身处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之间,人的精力总是被轻易损耗、透支着,想象着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从当下看便是遥遥无期……即便实现了诸如“车厘子”、“香椿”想吃就吃、想买就买的日子,但依旧会对生活感到苦恼和迷茫,工作各项安排、考证各级别、人际关系维护等等,每天睁眼都是各种问题。
车厘子 张琴 摄
就这样,到了职场才意识到校园的安逸自在,可以赖床、偶尔逃个课、旁听下感兴趣的专业课、寂寞了来场感天动地的恋爱、晚上网吧开个黑、周末姐妹淘一次……太多的青春留在那个阶段,令人无限的怀念那个鲜活单纯的校园生活。
我想回到大学里去。
“你”羡慕“我”的稳定收入,掌握生活的能力,“我”羡慕“你”的年轻活力,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对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在他人的横向比较中,定位自己的地位和能力,这或许就是生活的“无力感”,然而生活还有无限可能,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学点新知识,交个新朋友,收获自己的小确幸,其实生活大多是由这样渺小却让人兴奋的事情构成,它们提醒着我们:自己和别人,过去和未来,还是有点儿不一样。
大学生活是一种享受的时节,是我们自由挥霍的时节,但是这个阶段更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然一出校门,你可能就是最先被淘汰的那一部分,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哪个时代都是通用的。
请记住,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学习,因为一起去图书馆更能使学习效益提高,完美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打游戏无可厚非,偶尔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老师讲课没意思,也可以通过选课、蹭课其他学科获取想要的知识。当然刻苦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有喜欢的人就去追,没有的就多参加社团活动喽。
编辑:张静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