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懂法守法的企业原则,“无本万利”的知网知否?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2月10日 11:08

12月7日,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知网”运营方)的侵权纠纷案登上热搜,一直被诟病垄断经营、连年涨价的知网,又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问自取即为盗”

“拿我的知识去赚钱”,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前段时间和知网打起了官司。他起诉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他没拿到一分钱稿费不说,自己下载还要付费给知网。最后赵教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谁知败诉后,知网气急败坏,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短短几天时间,中国知网多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先有央视网批评“老教授向知网索赔70万侵权费”一事:“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后有@人民日报评论: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人民日报针对“下架”也刊发题为《作者维权胜诉就让论文下架,这种做法太霸道》评论: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应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评论还认为,“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

店大欺客背后,是对学术资源的垄断

赵德馨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此前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据《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声明中的说法,这本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

但是,这并不等于知网就拥有了这些文章的网络传播权利:“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书面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法院认为,期刊的说明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的效力,也就是说,中国知网无权在其网络上转载赵德馨教授的论文,属于侵权行为。

虽然学者向期刊投搞时,中国知网会要求“被授权”,但有不少论文是在中国知网条款生效之前就已经发表的。换而言之,赵德馨教授在最初发表论文时,就根本没有签署授权文件。因此,对于赵德馨2011年或更早的一些论文和文章,知网没有网络传播权,这也是赵德馨教授胜诉的根本原因。

不仅是作者,不少高校在知网面前也“忍气吞声”。高校常用的中文学术数据库有知网、维普、万方等。不过,由于知网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这让知网成了学子的“论文写作刚需”,也更具优势。近年来,知网的价格有增无减,高校却缺乏议价能力。

知网一方面高价售卖收录的文章,一方面却又涉嫌低价购买版权。知网收录的文章,一部分是来自其购买版权的期刊,一部分则直接来自原作者。对于期刊的文章,知网并不会给作者支付费用,而对于直接从原作者处收录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向每篇论文作者支付的酬劳也很少。

学术数据库的设立,本来应该有利于学术资源的广泛传播,既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又能让公众便捷地获取学术资源,但从知网的所作所为来看,不仅没有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和原作者权益,还阻碍了学术资源被广泛传播,不利于满足社会对学术资源和知识的需求。

赵教授运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依法维权,是因为愤懑于“没收到知网一分钱,下载自己的书居然还要收费”。作为一家掌握独家资源的平台,应当严格守法,尊重知识产权,面对诉讼维权和法院判决,理应服从判决、尊重作者,真正拿出改正错误的诚意。然而,赵教授胜诉后知网随后就下架论文,这种做法既不是正确的态度,更不是合理的做法。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