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一个清单与一份名单背后的成都新经济发展逻辑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近日,成都这座安逸的城市呈现出别样的忙碌:继全国首份城市机会清单亮相后,又发布了2019年度新经济“双百工程”名单。这是成都发展新经济自2017年11月“上线”以来,又一次密集加速。构建涵盖政府治理、技术、人才、资本的全要素新经济产业生态圈,成都正如火如荼。
一个清单、一份名单,重点在企业和人才。城市机会清单发布的195条需求信息涉及新经济发展的“7大应用场景+N个延伸场景”,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供给、公共产品(服务)提供、解决方案遴选、重大活动举办、特许经营许可、市场应用推广等维度,将应用场景具象为可视化、可参与的事项,为全球投资者、企业和人才提供在成都入口和机会。“双百工程”则是在梯度培育企业中遴选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和百名优秀人才,旨在打造领军企业、培养领军人才,两者相辅相成。
成都这座安逸的城市呈现出别样的忙碌。饶民 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速发展新经济,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政策推动,而是诠释了独辟蹊径。
第一个独辟蹊径:成都新打法。全国首创,成都率先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机会即风口。成都主动营造新场景,助力新经济赋能各行业,促进产业升级。可以说,这是抓住新经济内核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一次再定义。
无疑,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产业升级。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城市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规模扩张,或者关闭某一“低端”产业发展另一“高端”产业。其实,对于国内大陆性经济体而言,不可轻言放弃任一产业,同一产业链条的价值爬升往往在完成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能助推城市能级的提升。当下,新经济就是传统产业“赋能”的重要因素。
新经济时代,技术革命爆发、跨界融合创新兴起,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场景”一词逐步具有了更广泛的新内涵。“场景”成为新经济的高效应用中心和创新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新场景,如无人支付、无人驾驶、无人零售、共享出行等。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已成为新兴产业爆发的原点,也将成为产业发展依赖的稀缺资源。因此,主动培育和供给产业发展的丰富场景,成为催生产业爆发的新逻辑。
对于企业而言,成都发布的城市清单不但解决了当前新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不佳、有效供给不足、碎片化供给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为企业寻找突破口提供选择。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过去主要基于自然资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技术构建的生产制造体系转为基于消费、共享、数据的新生产经营体系。
第二个独辟蹊径:成都新治理。无论是发布机会清单释放稀缺资源,还是梯度培育企业和人才,都把重心回归企业和为企业工作的人才。
实践已经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生产力得以最大限度激发,经济活力得以极大释放。如何在坚持市场决定性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宏观调控力量?在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曾提出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发展壮大为导向,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优质要素投放到高增值行业,为新经济发展培育丰厚土壤。
常言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出戏究竟唱得好不好,在于企业活力有没有最大释放,企业合作与竞争有没有碰撞出火花。政府不直接指定倾向性的产业路线,而是以新思维、新场景和政策鼓励,引导市场要素聚集到新经济领域和新产业赛道。当政府公开资源信息,全球企业不分“公私”、不分“内外”、不分“大小”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出“群戏”就容易出彩。而政府始终退居幕后,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发挥“有形之手”的引导、支撑、协调和保障作用。
机会清单打破垄断壁垒,以更大包容性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新经济领域,形成更有效的供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出行、更加优质的医疗、更加清新的空气和更加丰富的娱乐等美好生活所需。
3月30日,成都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了工作上“投资优先”、管理上“精耕细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可预见的是,成都今年在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中,还将不断创新释放资源要素、创造市场机会,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活力和信心。
编辑:王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