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成都“两拆一增”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一个见微知著的切片
一条“网红街”,要靠什么来炼成?
成都武侯区吉福南路,处于人口密集、环境老旧的成都著名“五大花园”核心区域,多年以来就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如今,不到一公里长的道路上,三角梅、黄金菊在艳阳下竞相怒放,草地、长椅、凉亭为人们提供贴心休憩,街边文化墙、雕塑更平添一种文化的“沉浸感”。
谁会想到,就在不久前,公共设施破旧不堪,林立的违建、围墙把公共空间切割得七零八落,一派老旧城中村的即视感。自从去年这条街开始“两拆一增”系列整治以来,基础设施更新了,公共空间亮出来了,而且实施了文化景观氛围营造,片区宜居品质大幅提升。一条原本破破烂烂的街道,摇身一变为花园式特色街区,成为一条网红街。
吉福南路,是成都以“拆违建、拆围墙、增开敞空间”为突破口,落实“中优”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一个城市细胞切片。
一项正在推进的工作
越来越逼仄的空间,越来越紧缺的资源,越来越告急的环境……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像成都这样一座拥有16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这些共性问题在中心城区表现尤为突出。
如何破解?2017年,成都开始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战略,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统筹产、城、人三大关系。确立的“中优”目标,就是减人口密度、减开发强度、减非核心功能,增文化功能、增旅游业态、增开放空间,对中心城区实现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
推进“中优”,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拆违。公共空间内的违法建设,居民院落的开墙打洞,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尤其突出,不仅严重阻碍城市整体的改造升级,甚至成为社会民生安全领域的潜在“灰犀牛”。为此,2017年底,成都在中心城区启动了拆违建、拆围墙、增开敞空间的“两拆一增”专项行动。两年来,成都出台“两拆一增”工作《指导意见》《工作导则》,围绕依法拆除、指导拆除、协商拆除、创新探索等,分别制订具体措施。建立联席会议、会审备案等机制,并成立“两拆一增”工作办公室统筹推进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整治点位590个,整治完成点位232个,拆除违建面积4.4万平方米,拆除围墙2.5万米,增加绿化面积57.3万平方米,增加开敞空间71.4万平方米。今年,全市整治目标点位将达到810个。“两拆一增”,成为成都推进“中优”的关键突破口、重要抓手和成果检验的标尺之一。
张冀川 摄
拆违拆建,牵涉利益千丝万缕,可谓一道全国性难题。成都在不到两年时间取得如此进展,关键在于以市民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导向,成都的拆违工作有很多创新性做法。
——今年1月14日,成都金牛区九里堤北路社区新希望美好生活街区正式开街。整条街道15分钟距离范围内,涵盖了居民的衣、食、住、行,就医、养老、托幼以及创业需求。
拆违整治,是一项细微之处见真章的工作,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民怨沸腾。比如社区周边“开墙打洞”形成的店铺,在侵蚀公共利益的同时也的确为周边居民带来了一些便利。拆违,特别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相关地域内业已存在的“微循环”。如果完全忽视局部利益,势必会遭遇抵触。成都的做法是,先立后破,围绕“两拆一增”的各项制度设计都把便民放在首位,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就是其中一项举措。在对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居民生活便利度的保有和提升,让“两拆一增”充满温度。
——2018年11月6日,地处318国道东侧、学子路南侧的成都疾控中心拆围透绿增绿工程提前54天全面完工。此次工程共拆除围墙128米,重建后实体围墙变为通透式绿篱,并新增绿地约2500平方米,让周边居民身边多了一个开敞式公共绿地空间。
中心城区往往有很多历史遗留建筑。这些分属不同单位的建筑,一堵围墙一隔便自成一体,割裂了城市整体形貌。但对这些建筑全部拆除并不现实。成都的做法是,用打开围墙代替整体拆除,使单位内的公共空间跟市民共享,让单位内的功能跟城市共享。
一座指向未来的公园
相对于吉福南路这样的整治试点,成都锦江公园的规划建设更能从整体上体现成都的“中优”思路。
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而水与绿色的再生,总是造就城市的再生。2019年7月11日,成都完成了《锦江公园总体规划》:在成都中心城区府河和南河“两江”环抱区域,将形成一个占地17.5平方公里的锦江中央公园。它滨水而居,因水而兴,揽华西之形胜,聚两江之精华。
锦江公园,一个串联了4片历史文化景区、9片历史风貌区、34个特色文化街道的人文高度集中的大尺度开敞式公园将平地而起,在传统的中心城区形成一个地标性的、能够共享的开敞式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彻底解决目前成都中心城区开敞空间不充足、生活品质不够高的问题。同时,一个新的标志性旅游地标将形成,构建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筑景聚势,既解决目前中心城区商业消费形态陈旧、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提前应对中心城区未来不可避免的空心化和动能转换不足问题。
锦江公园的建设,与之相关的水务管理体制、路权分配体制、公园管理经营体制、投融建管营体制将产生系列变革,不仅构建生态场景和建设场景,也为商业场景和生活场景提供平台,有效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转化。届时,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将完成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生态河的第三次转型。这个生态,将是人文生态和绿色生态的复合体。
名之曰“拆”,实则为“立”。随着“两拆一增”的深入推进,一条城市有机更新的途径不断延展,一座超大型城市转型治理的探索不断深化,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正在形成,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城市治理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祝金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