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谋赛”意即“谋城”,“谋城”就要“谋成”
世警会的美好尚在回响,成都却已把目光眺向了远方。
距离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落幕仅4天,8月22日,成都召开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这意味着,热身结束,预演闭幕,成都正式进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快车道”。
未来五年间,成都将相继迎来三大世界顶级赛事: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世界运动会。根据规划,2020年至2025年,成都将举办81个国际体育赛事。赛事名城建设进入黄金期,成都,该如何实现“赛事黄金期”与“发展黄金期”的无缝转换呢?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需要坚定“谋城思维”,始终站在提升成都全球竞争力的高度统筹谋划。
当前,全球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城市网络的节点城市却在争当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流量枢纽。国际重大体育赛事资源配置和流量吸引的重要功能,正是成都所需要的。成都承办国际大赛,有助于在世界城市舞台上充分展示国际化的城市形象,以赛事功能链接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世界城市网络关键节点,加快跻身新兴世界城市行列。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中,“赛”是一域,“城”是全局。借国际大赛提升成都发展能级,把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持续转化为城市的全球影响力,这就是成都要谋的全局。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杭州2016年G20峰会、青岛2018上合组织峰会……近年来,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政经大事件,助力城市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国内外城市一再反复证明、作出示范。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需要坚持国际视野,从国际先行者身上汲取营养。
一类是像伦敦、巴黎、东京这样的国际顶级城市。伦敦、巴黎分别三次举办奥运会,东京将第二次举办奥运会。这些城市屡次借助国际赛事品牌,维系和拓展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一类是纽约。虽从未举办过奥运会,但它拥有美网、纽约马拉松等11项世界著名单项赛事,几乎每项赛事都能聚集人气、商气,赚得盆满钵满,是商业体育城市的典范。
还有一类是像谢菲尔德这样的转型城市。以钢铁工业闻名的谢菲尔德在传统产业衰落后,重新定位为一座体育与科技之城。它举办了199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同时也是世界斯诺克台球锦标赛和英国壁球公开赛的定点举办城市。谢菲尔德成为英国第一个“体育之都”。此外,还有苏黎世、汉堡等体育名城,也都可圈可点。
巴黎的世界眼光,纽约的营赛能力,谢菲尔德的抓机遇能力,都是成都在建设赛事名城的黄金期中,需要以专业精神深度解剖、充分借鉴的。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需要发挥资源的引爆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衡量一项世界大赛成功的标准,除了赛事本身成功,还要看其是否充分发挥了“三个效应”。一次重大国际赛事,是否“引爆”全社会形成运动休闲的新理念新风尚,为赛事经济厚植强壮的发展根基?是否推动参赛观赛流与旅游观光流叠加,为赛事经济提供充沛的流量导入?是否促进赛事消费链、城市投资链和产业发展链融合,为赛事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些都是标准。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预计将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来蓉,有望带动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00亿元以上。这就是典型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成都以此为着力点,已经制定8个关于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计划,从赛事培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提升、消费升级、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综合施策,目的就是要发挥好赛事名城建设的引爆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最终实现城市发展能级的提升。
“办城市”需要深耕细作。借用一次大赛,提升一个区域。北京凭借奥运会,深刻改变了北四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片区,深圳凭借世界大运会提升了龙岗片区。现在轮到成都,利用好“大运会”窗口效应,着力推动大运会主场馆所在的东安湖片区综合开发,大幅提升城东片区发展水平。
赛事名城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责任编辑:李育先
值班主任: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