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发力生活城市,打造成都旅游独特竞争力
今年国庆节全国旅游一片红火,各地很多景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成都旅游接待人数达2017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旅游业发达是城市旅游硬件、软件的比拼,更是城市吸引力和魅力的佐证。对国内外游客有吸引力的城市,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景区、一项服务的背后,站立的都是城市形象,游客的体验感好不好,关系到游客对一座城市的好恶。多年苦练内功,提升游客体验,正是成都坚持不懈的必修课。
如果说“软硬兼修”是城市发展旅游的共性,成都在国内城市中独特的生活城市气质,则构成了成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成都这座三千年生活气和烟火气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特质的城市生活美学。“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逐渐深入人心,成都的美食美景美人美文,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都令人神往。就像“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女老师一样,在游客尤其青年人眼中,成都就是想要去看的世界,就是“诗和远方”。
成都不是一个浅白简单、走马观花的城市,她的气韵和味道需要也值得细细品味。在成都,生活是一种慢。这种慢不特指节奏,更关乎内心。工作再忙再累,总要求得内心的宁静。于是我们看到,在成都生活和旅游,可以是春熙路上的时尚,也可以是武侯祠里的文化;可以是宽窄巷的民俗,也可是绿道上的健康;可以是人民公园的一杯素茶,也可以是精品民宿里的一日浮闲……这种骨子里的生活气,能让游客来到蓉城,慢下脚步,安稳心境,感悟诗与远方。
成都作为生活城市的魅力值得深度体验,反复品味。于是不论节假日,还是周末游,成都总是热门的出行目的地,频繁登上各种榜单。榜单上旅游人次、人均消费等位居前列,皆是水到渠成。
当前旅游日趋分众化、个性化,满足游客的需要没有止境。这也是城市发展高质量旅游面临的课题。成都生活城市的特质,并非老天“赏饭”,而是需要更精心地维护和经营。立足于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提供更优体验,成都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还需要持续进行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力文旅融合。人们旅游追求的是身心愉悦和开阔眼界,精神层面的追求会越来越多。因此文化消费与旅游的结合大有文章可做。有一个现象,每当有户外音乐节或大型演唱会,周边城市青年人专程来成都看演出的需求就比较多。这些案例说明,成都需要发力周末文化消费,吸引周末旅游。成都是一座“博物馆之城”,聚集了上百家国有或私营的博物馆,再加上美术馆、图书馆,可以提供丰富的展览和讲座;博物馆在周末可以进一步延时服务,打造周末“博物馆奇妙夜”。演出方面,随着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成都音乐坊、四川大剧院等一批精品场馆的落成,需要深入挖掘和培育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演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还需要精心设计高铁半径圈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服务。西成高铁、成宜高铁、成贵高铁,已经或即将开通。两三小时的快速行程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周边省市游客的井喷。可以预计,随着今年年底成贵高铁的正式开行,川南、云贵方向的游客将大量增加。因此需要未雨绸缪,针对高铁旅游的短途化和常态化特点,设计符合高铁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交通产品,让其接驳更方便,旅游更高效。
还需要深入挖掘生活城市特质,强化城市品牌。天府绿道、川西林盘,这是成都打造的旅游新场景,它吸引着人们慢下脚步,亲近自然。锦江夜游、酒吧消费,这是“酒吧第二城”发力夜间经济的见证,它吸引着年轻人释放活力,轻松出发。精品民宿、精品农家乐,它让更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宾至如归,住得舒心。美食一条街、网红美食,这是成都发挥美食之都魅力,笼络“吃货”的胃和向往美食的心。金融城商圈,国际铁路港国家商品馆,这是“时尚第三城”提供的消费新场景,它吸引人们玩得开心,买得安心。
还需要当好全省旅游门户,提升服务全川能力。四川旅游业去年首次跨过“万亿级”门槛,成都贡献不菲。成都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12.6亿元,接待总人数2.43亿人次。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成都在四川“一干五区”接待线上游客规模中占比为61.67%;在第十二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暨2018中国旅游行业峰会上,成都获授“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称号。作为重要的旅游中转地,在游客十大入川热门路线中,有9条线路与成都有关。可见,成都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四川旅游的形象。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全川旅游的质量和水准。针对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游等不同类型的游客,在中转的交通、食宿、维权、旅游信息,乃至旅游救援等方面,为全国川游客提供更高质的服务。
拥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头衔的成都,正在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力、优质高效的产品供给力、领先水平的产业竞争力,吸引你来,吸引你下次还想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成都正是那只表面休闲的“努力鸭”,在波澜不兴的水面下,一直奋力划行。
编辑:张静雯
值班主任: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