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建设产业功能区助力成都迈向新时代

来源:人民网 2019年11月07日 15:2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都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今年9月18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举行,重点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会议并讲话。

围绕两大重点目标

这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自2017年7月召开产业发展大会确定66个产业功能区后,成都至今召开了五次领导小组会议。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探索,成都对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成都着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就是要围绕两大重点目标:一是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功能区主导产业差异化,突出主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例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新经济为主导产业。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以商务服务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商务、精品商贸、酒店会展业。二是要增强成都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深圳2018年总面积1996平方公里,GDP达到24221亿元,成都2018年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GDP是15342亿元。据极光大数据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成都平均通勤路程为9.3公里,高于深圳的8.7公里,平均通勤时间是46分钟,高于深圳的44分钟。成都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升亩均产值和税收水平,有效破解“大城市病”。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有效降低长距离通勤,提升资源要素的节约水平和集约水平,推进产业集约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打造成都的竞争优势

哈佛大学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升级的能力,传统的竞争理论基于要素的比较优势,如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在科技力量和全球化竞争之下,产业技术创新成为竞争力的基础。如下“四大特质”决定地区竞争优势,一是生产要素条件,如持续的大量投资、熟练劳动力、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等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二是需求条件,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大,国内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挑剔、精致的需求压力,例如日本消费者居住空间小,强迫企业将产品向小巧精致创新;丹麦的环保主义倒逼水污染控制设备和风车产业的成功。三是相关及支撑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之间的互动要有利于协作创新,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四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充分的国内竞争会产生企业创新的压力,竞争越本地化,竞争越激烈,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

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硅谷、中关村等产业集群带来相关产业的持续强盛。产业集群以三种主要形式影响竞争:首先,产业集群可以增加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其次,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再次,刺激新企业产生,进而扩大整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生产力效果归因于集群内供应链互动协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接近劳动力要素、元件、信息、专业服务和公共设施、互补性等),且有助于技术创新。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行为必须超越成本层面,还包括差异化层面,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一是成本领先,二是差异化,三是目标集聚,即聚焦于细分市场。

从国家(地区)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理解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功能区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和区域错位协同发展,形成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服务、生态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一个产业功能区首先是产业集群,要素获取的便利度有效提升,专业化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功能区聚焦最具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其产业辨识度不断增强,各个功能区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甚至超越了地区竞争优势理论,更加强调城市功能,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新区或特色街区,以“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为导向,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瞄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将功能区建设成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这将塑造未来城市的新形态。例如,天府国际生物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国际化学校、医院、邻里中心、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新型城市社区。

产业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产业价值链存在一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中间低洼。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左边是研发设计和品牌,右边是营销和售后服务,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中国制造了全世界60%的鞋子,但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商赚走了大头。当前,制造环节占有的附加值低,全球制造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品牌与营销、售后服务的附加值高,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应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都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中紧紧围绕“5+5+1”产业体系,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力,抢占技术研发、自主品牌的位置,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着眼区域协作建强产业链,着眼全球体系优化供应链,着眼比较优势提升价值链,通过“建链、强链、补链”使成都的现代产业体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功能区要设法把研发、品牌、运营、配送、结算、售后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设在成都,例如,天府中央商务区、青羊总部经济集聚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智能设计等产业。同时,加强开放能力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利用好全球大市场,有条件的功能区可以把制造环节在全球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成都更快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市场范围取决于交易成本。沿海沿江地区总是世界上最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原因是水运具有成本优势。郑和下西洋启航于苏州,可见苏州的航运条件之好,这也决定了苏州现在的经济总量超过了重庆、成都、武汉、南京等省会城市。内陆地区,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降低交易成本,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政府可以改善市场运行所需的制度环境,以降低交易成本。

成都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中,要着力降低交易成本。要优化调整功能区高速、快速路,加强对外物流大通道建设,提高物流对目标企业的支撑力,例如大件物流配套,构建空铁公无缝联运体系,提高功能区交通便利性和体验感。加强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基础能力。成都要在交易制度环境上下功夫,努力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要始终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以功能区为重点全面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开放政策对功能区的引导作用。要着力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构建专业化团队加强专业化协作。全面打造和推行“蓉易办”品牌,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成都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持续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编辑:孙慧雯

责任编辑:王迎

值班主任: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