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公园城市“微更新” 增加市民“小确幸”

来源:人民网 2020年04月24日 17:05

漫步在成都街头,徜徉于公园社区,你会发现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人民南路上,锦江宾馆和锦江大礼堂多年的围墙不见了,绿树鲜花代替了水泥砖墙;

成华公园旁,锦江边7000余平方米土地正打围施工,在今年上半年将被改造成公共绿地;

高新区一块位于武侯区的8000平方米“飞地”上,十余栋违法建筑被拆除了,片区变身“袖珍公园”科园活力广场亮相;

……

这样的靓变点位,在成都已有3096处,遍布在城市的角落。成都通过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即“两拆一增”专项行动,为公园城市持续进行“微整形”“微更新”。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一幅伟大的宏图,需要大开大阖般的白纸作画,也需要绣花功夫般的城市有机更新。如果说持续推进的“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天府绿道建设,绘就了公园城市的大写意,那么通过“两拆一增”对城市进行精心妆扮,则是公园城市巨作中的工笔画。大写意+工笔画,共同构成了一幅创意完整、巧夺天工的巨幅杰作。

“两拆一增”既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点抓手,又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途径。成都通过两年多持续不断的“两拆一增”,用城市的一处处“微更新”,换来身边一个个可感的“小确幸”,进而汇成了成都人幸福感获得感的洪流。

增减之间,解出了最适合公园城市的加减法。

减去的是旧观念,加入的是新理念。从高密城市到公园城市,从圏层发展到组团发展,从GDP优先到五大发展理念并重,成都建设发展中的每一次大进步,都是由先进理念的更新带来的。城市的进步历程,在发展理念更新并由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完成。

基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知,成都把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两拆一增”全过程。2017年底,成都开始对中优区域进行“两拆一增”,核心是对两江环抱的“天府锦城”进行有机更新。2019年扩大范围,“两拆一增”从“5+2”城区延伸到成都全域。刚过去的2018年、2019年,全市累计完成3096个点位整治工作,拆除公共区域违建165万余平方米、围墙47万余米,植绿增绿973万余平方米。通过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推窗见绿、开门进园、移步皆景”的公园城市景象正在逐渐呈现。

减去的是旧面貌,加入的是新功能。拆只是手段,增才是关键。“两拆一增”是对城市功能的提升,“增”的重点当然要聚焦功能性。成都在“两拆一增”过程中,十分注重功能性和可进入性,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可感可知的公共空间。

增强审美功能,坚持从增加开敞空间角度和美学视角出发,优先选取公园围墙、河道沿线等点位,通过拆围(违)增绿,增加开敞空间,推动“推门见绿”的城市形态全面呈现。增强文化功能,对不同类型的点位依托原有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进行景观设计,充分植入古蜀、熊猫、美食等特色元素,使其成为本土自然人文的景观橱窗,为市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增强实用功能,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休闲体验、体育锻炼等实用性需求。

减去的是旧感官,加入的是新体验。“两拆一增”对城市进行有机更新,最终落脚点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建设用地紧张的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往往存在着数量不足、布局不均、品质不高等问题。具体而言,空间逼仄、视觉障碍、绿化不足、功能欠缺,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品质和感官体验。相较于城市化初期的大拆大建,“两拆一增”对于城市的“微更新”,更能体现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的绿地和开敞空间,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让市民在共享空间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高新区科园活力广场,虽然8000余平方米于公园而言显得很“袖珍”,但通过造坡、植树、铺设草坪,有了公园的精致样子。遛狗的、散步的、玩耍的,随处可见周边居民的身影。散落在草坪上的8张长椅上,写着市民和建设者的自豪和满足——“今天是我53岁生日,也是加入园林事业第18个年头,愿余生多出精品”“酌宽窄老巷一碗清茶,品蓉城火锅麻辣味鲜,看戏台折扇收脸谱换,赏宜居城市绿色生香,余生我们将在这儿优雅老去”……

这就是公园城市,这就是成都人眼里的生活:诗意的栖居,惬意的生活,幸福的滋味……

公园城市的有机更新没有终点,精细的“工笔绘”期待更多成果。根据《成都市2020年度“两拆一增”工作方案》,今年全市纳入改造的目标点位不少于1020个,主要集中在重点区域规划点位、大运会场馆及赛事沿线区域等六大板块。其中,在大运会场馆及赛事沿线区域,将对影响市容市貌的公共区域违法建筑和有碍空间开放的实体围墙实施集中清理拆除,通过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增花筑景,形成空间通透、植被丰富、景观多元、功能复合的公园城市新场景,迎接20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五洲来客。

伴随着越来越多点位的“微更新”,越来越多的“小确幸”会如约而至。

编辑:李俊沂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