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取经Alpha+级城市:东京、上海的头部启示录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界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就是,认识到了城市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空间密不可分,城市空间的密度、布局、功能等影响城市发展。与欧美的发达城市相比,亚洲地区发达城市的人口多、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使得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对城市空间进行再规划、再建设、再优化。
在亚洲,有两个著名城市——东京、上海的空间规划和交通建设可谓是独树一帜,它们通过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和区域规划设计等的合理布局,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地推动着城市的快速和谐发展,这也使得它们成为成都在此次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上“取经”“问道”的对象,而这两座亚洲“头部城市”如今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成就,对成都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轨道上的东京:“大城市病”到“大城市红利”的奇迹
东京的城市特点,先从一组数据说起:日本国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6亿;东京都市圈约有4200多万人,人口密度是北京的8倍。在生活节奏快到窒息的东京,人们出行频率极高,但东京城却极少拥堵,一切井然有序。就连污染,嘈杂等大城市病也几乎难寻踪影。面对日益拥挤的地面空间,人们开始把空间向地下延伸。这其中,当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功不可没:在东京,轨道上的东京都市圈得到强化,依托轨道交通构建都市圈空间结构,使轨道交通承担主要的公共出行需求。同时,以TOD模式全面引领城市发展。依托TOD构建都市圈中心体系,以TOD开发提升城市综合价值,强化城市形态控制,强化新城品质打造,注重宜居宜业环境营造。
如果你能亲自到东京感受当地的TOD交通模式,绝对能让你惊掉下巴。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线路图如迷宫一样,全域覆盖,光是东京主城区的轨道就多达42条,里程达2246公里,超过北上广深之和,东京60%的人口,55%的住宅,80%的商业写字楼,都在轨道交通站点400—800米内。“轨道上的东京”奇迹般让“大城市病”变成了大城市红利,高度繁荣,日夜怒刷GDP。
东京地铁线路图
2018年,东京的生产总值达9810亿美元(约6.73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约为7.12万美元(约48.49万元人民币)。东京支柱产业主要是金融服务、旅游及高端制造。同时,房地产在东京的经济支撑作用依然显著,占GDP总量的12.9%。2000年东京被GaWC评为Alpha+级城市并保持至今。
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实现成渝地区双城互联互通
据有关资料显示: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300万;成都市面积1.2万平方公里,2019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已达1658万。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成都市域面积将达到1.43万平方公里,超过东京都市圈,人口达2300万,逼近东京主城,且会形成多个卫星城,成都未来的发展与东京极其相似。
成都街头
面对东京城的成功经验,成都将如何借鉴?
城市轨道交通上,成都将借鉴东京都市圈基于中央新干线串联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形成世界领先的一体化城市群发展经验,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互联互通。在成渝中线高铁等新通道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成渝联动,进一步强化成都北向与德阳、绵阳,南向与眉山、乐山等的联系;构建联通德阳城区、资阳城区、眉山城区和成都东部新区、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彭州等的成都城际外环线,总体形成类似东京都市圈“多环+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强化都市圈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快启动成资S3线、成眉S5和S13线、成德S11及S2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在都市圈外围公共交通客流量相对较低的区域适度补充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围绕四市景点布局“空中云轨”等观光游览线,推动成德眉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求同存异”的上海:尺度灵活激活城市多维空间
上海市域总面积634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6219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约2424万人,生产总值3.2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2万元。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世界城市,其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金融、商贸、高端制造等,另有房地产业占GDP总量约6.1%。2008年起,上海跻身GaWC城市排名的Alpha+级城市。上海都市圈总用地面积5.4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约7070万人,GDP总量10.79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总量的10.9%。
上海外滩
与成都一样,同为历史名城的上海,其发展的最大的特色亮点可以说是“求同存异”。
“同”则为强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两区两带”开放式布局结构,推动上海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以不同的距离作为界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围绕中心城区15公里范围确定国际功能区,突出核心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职能集聚;将30-60公里作为创新功能区,承接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金融后台服务等职能;在中心城区60-120公里区域划定临沪综合城市发展带和沿江-沿海贸易产业发展带,作为未来综合性城市职能培育的区域和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上海街头
“异”则是优化工业发展空间转型升级路径,积极开辟产业新空间,差异化管控工业发展空间优化工业发展空间转型升级路径,积极开辟产业新空间,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归划工业区块的转移和集聚等留足土地的存量和灵活的管控尺度。
在城市风貌打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管控,重塑滨水空间活力。设立专门历史风貌保护机构及论证制度。统筹单元-街坊-地块-微更新四个空间尺度上的递进式管控,注重滨水空间的活力营造。以人为本,激发城市街道活力,通过功能复合提供宜步生活。
上海街头
推动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未来,成都将学习上海对产业用地的分级分类经验,对市内产业用地进行详细梳理与全面摸排,针对产业功能区内用地宜按其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用地结构调整与升级,并促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针对产业功能区外的零星工业用地,结合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大力推进现状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增减挂钩工作,引导企业向产业功能区内转移和集聚。
成都枣子巷片区
同时,成都在城市科创空间上,将借鉴上海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1+19+N”的三级科创空间体系经验,围绕成都科学城构建“核心科学城-重要科创载体-环高校技术研发节点-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多层级综合科创体系,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优秀人才,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打造全国科学研究主阵地和创新策源地。
成都天府新区
在城市更新方面,构建形成“社区-街区-地块-建筑”四个空间尺度的管控策略:
在社区层面,明确划定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更新单元,并编制区域更新评估报告;
在街区层面,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计划,优先保障落实公共要素的类型、规模和布局,协调跨地块的公共通道、连廊和绿化空间等公共要素的衔接关系;
在地块层面,结合用地性质的混合、兼容和转换调整提升地块功能业态,调整项目用地边界;
在建筑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高品质公共空间塑造为导向,增加社区人群与公共空间的连接,完善面向社区多元人群的设施,全面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借鉴上海等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经验:
针对历史建筑设立保护专家委员会及特别论证制度,采用议事会议等形式对风貌区内的调整方案和建设申请组织论证,严格管控风貌区内的新建改造项目;
进一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和数量,扩大历史建筑保护规模,并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商业设施等向社会开放。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