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以地铁之名,迈向成都“人城产”新篇章
12月18日上午10点,成都地铁五线齐发,一次性新增200多公里,运营线路总数达到13条,总里程飙升至558公里——成都正式跻身地铁“500公里俱乐部”,跃升至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
这一天,人们坐着地铁从新都到新津,从郫都到龙泉,又从高新区翻越龙泉山,直抵东部新区。大家争相乘坐新的地铁线,感受沿线的繁华与喧嚣,品味一路的美景与美食。
地铁,改变了城市格局,刷新了都市生活,更重构了城市地理经济。
一座城市的速度,一座城市的格局。
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北起升仙湖站,经成都站,穿过天府广场、骡马市等市中心商圈,至成都南站,止于世纪城站。
这是地铁改变成都格局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新津、郫都、新都等区域,正逐渐被地铁覆盖。所到之处,人群聚集,热闹繁华。
去年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原则同意建设成都市地铁8条新线路,总投资达1318.32亿元,建成后总里程达692公里。
这个规划,既从大处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又从小处着手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目前来看,作为支持城市“东进”的抓手,成都地铁承担着深化完善东进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双机场”一体化运行;加快推动行政区域和主体功能区轨道交通全覆盖,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任。
扩大城市半径和去城市中心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体两面。由地铁规划引导城区人口的迁徙,将为新城区带来活力,缓解老城区压力;由地铁前进方向带来市区概念的延展,用地铁的速度促进城市加快发展,将进一步改变成都未来发展格局。
地铁延伸到哪里,热土就在哪里。
伴随着成都地铁为市民所熟悉的名词,还有TOD。TOD项目通过植入产业、培养生态,将提高综合效益;通过公共服务补短板,方便群众生活;建成后形成商业中心、交通枢纽,集聚人流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
作为TOD项目的范本,东京涩谷、六本木等,已成为世界性、地区性经济、文化与艺术的新地标。成都的TOD项目,既要在东京的示范效应中吸取经验,又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
以成都首批TOD综合开发示范站点成都新津站为例,这里背靠牧马山、毗邻杨柳河,复合地铁高铁、接驳国道高速,是九环线、大香格里拉等多条国际旅游线路的交汇点。根据规划,项目强化科创赋能和公园社区打造,将依托BIM+5G+阿里云,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打造成为集5G场景展示、科创空间、未来社区为一体的公园城市社区示范单元。
管中窥豹,成都TOD项目具有其城市独特性,不仅因地制宜探索TOD综合开发实施策略,串联起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还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契合。每一个TOD项目,都将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商业属性、产业特质,推动成都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形态不断更新。
TOD模式打破将轨道交通简单视为公益性事业、服务性交通方式的传统思维,以轨道交通有序发展,改变城市商业格局和市民出行方式,更新成都城市开发理念,重构城市运营方式,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赋予全新价值实现路径。
美好生活,总和地铁紧密相连。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奋斗的目标。地铁建设这一重大民生项目,必然是成都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
今年1月,成都地铁2019年“绿色出行报告”出炉:年累计客运量约14亿乘次,日均客运量383.41万乘次,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50%。每到节假日,成都延长地铁运行时间,都收获了一大波好感。这种好感,不仅源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成都对市民需求的不断满足,也源于人们绿色生活理念的构建与不断强化。
地铁还延长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成都是一座休闲娱乐的城市,人们顺着地铁沿线,在环球中心的ELLE风尚大典、太古里的新潮大气、锦城湖的激情开跑、武侯祠的古色古香中,穿越古今,流连昼夜。
乘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逛公园,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赶地铁逛公园,无论锦城湖还是龙泉山,无论兴隆湖还是凤凰山,绿色出行叠加生态公园,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触手可得。
顺着“人城产”营城逻辑的指导,蓄势待发的成都地铁TOD项目,还将不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地铁线上,生活与工作融为一体,宜居宜业成为现实。
城市格局、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始终是市民的美好生活。成都地铁的快速发展,正在叠加成都人的安逸和巴适。
这个冬天,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继续奔跑。(图据成都地铁)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