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丨鼓励延迟退休 须不断打破潜在的就业壁垒
连日来,围绕“延迟退休”所导致的话题热度不减,持续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月26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已在路上;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且不论“国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该不该取消,事实上,在延迟退休这一既定事实的背景下,这一建议中最大的关注点并非“公务员考试”本身,而是35岁这一年龄段人们在再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尴尬境遇。
“延迟退休”从最初提出,至今最少已历时十年。在经过反复论证后,如今被提上日程。尽管有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表示,延长退休年龄将采用“渐进式”推进,并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但依旧让不少人对延迟退休实施后的种种局面感到担忧。诸如“35岁现象”等就业壁垒,正是造成人们对延迟退休的焦虑源头之一。面对更好的就业机会,35岁的员工也不敢像年轻人一样去勇敢尝试,对再就业和择业顾虑重重。
延迟退休年龄,本质上是人们生命周期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它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全体的需求,都需周全考虑。没有了退休年龄“一刀切”后,相应的每个人的需求都会被照顾得更周到、更灵活,也更有利于获取最大公约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认为,延迟退休方案对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会产生实际影响,对“人从众”的需求,也就是从个人到群体、再到全体的需求,都要考虑周全。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并做好配套措施。
要实施好延迟退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众的就业需求,特别是不同年龄群体的再就业、再择业问题。然而,面对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工作特点、待遇不同,如何制定全面灵活的相关举措,打破诸如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潜在的就业壁垒和职场歧视,进而取得最大公约数,仍是考验政府、各企业、行业的一道必考题。因此,及时回应关切,坦然直面焦虑,不断地打破就业壁垒,才能确保“延迟退休”的政策行稳致远。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杨岚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