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在碳中和变革的城市使命中,走在前列

来源:人民网 2021年09月09日 23:16

碳中和,一个高频热词,正深深地影响着社会运行和人们生活。越来越多的行动派,加入到这场生产生活方式大变革中。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蓉举行。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吸引了相关各行业政府各部门、各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代表齐聚成都,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碳中和目标。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三项成果:约2亿元的数字碳中和专项公益基金正式启动筹备、签署数字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战略合作备忘录、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发布。

当全新的生态文明图卷在华夏大地徐徐铺展,新理念引领发展的中国城市,必将成为描绘这幅图景的亮丽底色和关键落笔。

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承担城市使命,体现城市担当。

城市是GDP主要贡献者,也是减排的主力军。目前全球城市容纳54%人口,消耗70%以上能源。在我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球城市排放量的30%。根据相关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70%到80%人口生活在城市。从根本上讲,只有在城市运行、城市生活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才能最终实现“3060”的节能减排目标。

由此,碳中和是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在命运共同体思维下,承担国家在全球减排使命中的落脚点。

在这场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中,成都以实际行动,走在前列。2017年,成都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经过持续多年努力,成都的万元GDP碳排放在前十大城市中较低,人均碳排放在2019年位列全国十大城市最少。这是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全民努力的结果。成都获得“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亦是相关国际组织对成都努力的认可和褒奖。

“3060”双碳目标是使命必达的底线,不是整齐划一的号子。放眼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先行先试,更有责任、更有底气走在前列,按照国家总体目标和行动方案,加快实践并率先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统筹实现双碳目标。

实现“3060”双碳目标,于成都而言还有更深层次意义。建设践行新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国家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也是成都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碳达峰、碳中和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内涵相同、目标一致,两者互为支撑、协同共进。成都必将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统筹落实双碳目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前不久的一场重要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引用杜甫诗句,专门“点名”成都,他称近五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这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诗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吟唱不是绝唱,而是成为当代成都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人们常说成都生活如诗,那么“雪山”就是这首诗歌的最美意象。“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公园城市惬意生活的诗歌意象,成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耀眼符号。

看见雪山,更有“看见雪山”背后的努力。成都为实现双碳目标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实效,在这场发布会上,也更加广为人知。在成都人实现双碳目标的努力下,成都的产业更绿色,生态更绿色,生活更绿色,天府大地呈现出绿水青山的公园城市大美生态画卷。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中,贡献数字化助力碳中和的成都智慧。

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系首次举办,“数字化”和“碳中和”,两大热词发生的化学反应,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数字化为产业赋能增绿,二是指数字产业自身也需要绿化。双碳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数字经济。正如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论坛上指出,需要推动数字技术跨界应用,进一步加快对传统行业网络化、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将数字经济的减碳优势与绿色发展的广阔前景紧密结合。

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数据流通利用可以加快一二三产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成都数字经济规模达8800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建成投用的成都超算中心算力进入世界前十,为数字产业发展赋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为城市智慧治理赋能,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成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为数字化助力碳中和进行成都实践,贡献成都智慧。

就在论坛举行前一天(9月6日),全球233家期刊发表联合社论称,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升高1.5摄氏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灾难性危害,且无法逆转。学界不厌其烦地反复发出警告,为全球碳中和目标不断增添了紧迫感、危机感。

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点,一是碳排放总量要下来,二是人均耗电量还要增加,因为我们还要发展,我们的人均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毋庸讳言,处理这对一升一降的矛盾,考验城市智慧和治理能力,考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持久硬仗。它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展示智慧,保持平衡,把握节奏。如此,纵有险阻在前,纵有难关待越,路虽远,行必至。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蒋月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