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创文明典范之城,让成都生活更美好
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决定,在2021年至2023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中,选取部分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文明城市,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作为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文明典范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双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经济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提升。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是体现“人民城市”理念的高阶形态,成为今后城市工作的新指引、新追寻。在连续五届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基础上,成都再接再厉、乘势而为,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本质是民生事业,在创建中满足成都人美好生活向往。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建设目的,也是路径指引。文明典范城市勾勒的美好图景,与新发展阶段成都市民的美好生活向往高度契合,经济发达,环境友好,城市友善,乡风文明,宜业宜居,机遇众多。本质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民生事业,不光在“面子”,更在于“里子”——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就是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品质,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事业的过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
1474台新电梯装进老小区,入户一键直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已建成783条,年内将增至1000条;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8.8万个;新增多家医院,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通老年“绿色通道”……一张张民生实事的年度清单,都是美好生活的着力点,当这样的着力点变得更多更细,市民从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中会获得更多的民生福祉。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是把“人民城市”的理念,化为坚持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它满足的是市民美好生活向往,提升的是城市美好生活质感。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理念契合,在创建中不断优化城市“三生”环境。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明城市则是几者和谐关系的集成和体现。对标到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上,“优化环境”即成为关键着力点。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都成为文明典范城市的构成要素,持续、系统地优化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才能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发展质量。
于成都,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也是高度契合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还是“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这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理念一致,两者可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根据此前公布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城市转型、塑造时代价值、构筑战略优势,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美好生活期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是成都孜孜不倦的追求。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与“人的自由发展”契合,在创建中提升市民文明水准。
无论是文明城市还是文明典范城市,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与全国文明城市相比,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从评价标准到测评方式都有了许多不同。其中,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测评进一步强化了精神文明层面的指标要求和测评权重,内容占比从29%提高到了40%。这对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明首先是对规则的内心认同,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一个人对待社会规则的遵从态度,标志着这个人的文明修养水平。人们认同一个具体的文明规范时,对行为的约束才是强力、持久的。当文明人,办文明事,是人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需要,而当每个人的文明行为汇聚成流,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才能得以提升。
近年,成都几乎每天都有暖心新闻网络刷屏。从抗洪抢险救人的“锤子哥”,到地铁车厢里哭泣而走红、获助的蓉漂女大学生,从繁忙隧道里为外地救护车集体让行的私家车主,到地铁工地上为了保护雏鸟推延工期的成都建设者,温暖、包容、理性的文明之光,照亮了城市角落,升华了城市价值。正是包容温暖、文明理性,让成都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需要见贤思齐。以文明传递文明,以文明感染不文明,当个体文明行为汇聚成文明的江流,成都就成为了一座友善公益、崇德向善的温暖之城,一座热爱生活、张扬美好的品质之城。这样的城市,谁不爱呢?
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一场从“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攀登,每一个成都人不能掉队。2094万个分子共同拼成大写的“成都”,你我文明,城市便文明,你我文明,城市便前路似锦。
编辑:曹汛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