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影厂:曾经的厂房 未来的影视创意园
1月7日,成都正式公布了第十二批、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与过去相比,这一次的历史建筑挖掘不仅扩大了保护面,将更多代表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囊括其中,还拓展了保护范围,将一些历史古镇、名镇集中成片的建筑纳入了保护名录。
在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之际,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对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将提供怎样的助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将走进这些建筑,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道具库房内存放的老式道具汽车
张丰毅、孙淳、李雪健、张国立等演员至今活跃在银幕一线,但少有人知道,在成都,有一栋建筑曾与他们都发生过密切的联系——他们要么曾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要么曾来到这里参与影片的拍摄——这建筑,便是峨眉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峨影厂”)的厂房。
厂房的曾经
300余部电影在这里诞生
红砖房,沙灰墙,参天的银杏树,露天的观影场……一走近峨影厂,厚重的历史感便猛地扎到心上,而厂区门口“峨眉电影制片厂”几个古朴的大字,更让人回忆起儿时坐在电视机前看电影的时光。进入厂内后,3栋相连的宏伟建筑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峨影厂的厂房。
“这些厂房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用作摄影棚,摄影棚也是电影制片厂中拍摄内景的最主要生产场所。”峨影厂厂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王全勇说。
原来,在当年拍摄由电影厂全部自己负责的年代,一个电影厂没有自己的摄影棚,影片拍摄就会受到天气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但修建专门的厂房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在那个时代,行家只要看一看一个厂的摄影棚,就能判断一个电影厂的实力。
在中间的厂房内,记者看到,摄影棚的使用面积达600多平方米、高10余米,摄影棚的四周都是白色幕布,顶上设置了各种灯光,地面则是拼接而成的地台板,这也是过去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摄影棚。
王全勇告诉记者,幕布会根据每个剧组的要求用染料涂抹成各种颜色,从而营造出与室外取景类似的效果,地台板则为木制,方便剧组单间的房子等场景用钉子固定下来。“过去拍摄时,一个摄影棚就可满足一般剧组的要求。”
有了摄影棚的峨影厂后来快速发展,先后拍摄影片300余部,不仅步入我国电影制片厂第一流的方阵,鼎盛时,其员工总数也达到上千人,可同时进行10余部影片的拍摄。
峨影厂面积最大的2号摄影棚内景
厂房的变革
见证峨影厂奔向未来
如今的厂房,已不是当年繁忙的模样,只有中间厂房间或有摄影组会租下来,用于影片或广告等的拍摄。“随着电影行业的整体变革和技术发展,摄影棚也被赋予新的生命。”王全勇说。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最左侧的厂房如今已蝶变为全球最大的激光巨幕厅,剩下的摄影棚未来也会被打造为互动娱乐沉浸式演出场所。
王全勇告诉记者,厂房走进了历史,但峨影将继续奔向未来,厂房所在地,会根据不同的区域规划为电影博物馆、嘉年华电影广场和电影互动体验区,峨影集团将通过构建影视娱乐、交流平台,搭建资本、版权、金融等交易服务平台,把这里打造为一个具有电影基因,体现城市功能的国际影视创意园区,“这里将建成西南首个大型电影主题文化休闲活动基地,成为大众消费新的聚集地和成都市新的一处文化地标。”(记者 白洋 摄影 李冬)
编辑:许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