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和突围 新华社记者这样“解码”成都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9年03月01日 10:56

2月28日,新华社全媒体头条播发《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和突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都答卷》(以下简称“《成都答卷》”)。文章刚一上线,点击量便蹭蹭上涨,6个小时就突破百万,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让人不禁感叹:“成都又火了!”

天府大道 杜尚科 摄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新思想新理念已在蓉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践行新发展理念,成都当仁不让。近日,本报记者走近《成都答卷》稿件创作团队,听主创人员代表从稿件谋篇谈起,“解码”他们心中的成都。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意,还是花椒海椒在红锅里翻腾的热辣,新华社记者眼中的成都到底是怎样一座城市?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新华社四川分社都市新闻采访室副主任董小红、新华社四川分社都市新闻采访室记者许茹娓娓道来。

谋篇:“浸入”成都,新华社认为有必要把成都探索进行深入报道和总结,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成都市天府立交 何淑芳 摄

《成都答卷》全文近6000字,分为重塑、突围、共建、拥抱四大版块,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这篇稿件从选题的确定,到采访、成稿,可以说是我们对成都各方面认识的一次再升华,对成都报道的再提升。”稿件牵头人惠小勇如是说。2017年11月,新华社四川分社从历史文化切入,推出重磅报道《成都,是个什么样的“都”》,全面介绍了包容、乐观、创新、开放的成都,得到的好评超出预期。“那篇稿件为我们更加深入地报道成都做了铺垫,但意犹未尽,此次总社、分社记者联手,就是想进一步合力探索成都传承、发展、繁荣的密码内钥。”

软件园 秦璇 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随后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正是在这次大会召开后不久,惠小勇履新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成为了在成都长期工作、生活的一员。

锦城湖 秦璇 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针对新时代城市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问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很有深意。”惠小勇说,在成都真正“住”下来后,他有了更多深度观察成都、“读懂”成都的机会,“成都市委领导班子自觉把本地特色和中央要求结合起来,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后,‘成都思路’进一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红线’,这也是这座城市谋篇布局的逻辑起点。”

成都“东进”是“摊大饼”还是科学的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是噱头还是有实际需求?“绿道”项目到底是不是政绩工程?……惠小勇坦言:“曾经,在我心中提出过这些问题。但经过在成都的浸入式调研采访,我的这些疑问全部得到了正面回答。”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需做到“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制定过程到内容阐述,都充分彰显了成都市委领导班子对新发展理念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准确把握,新思想新理念贯穿成都新一轮规划的始终。”在深入越来越多的社区、街道、企业调研采访,与越来越多的成都人熟悉之后,惠小勇和他的团队对成都的理解更全面也更理性,“我们看到了成都根据城市发展特点,重新调整、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的战略谋划;我们也看到了成都主动对标国内外一线城市和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有增有减疏解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城市的实在举措,这些探索‘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从决策到执行层,再到基层群众,全市上下都贯彻了新发展理念下‘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我们被成都的生动实践所感染。”

会展夜色 吴伟 摄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科学谋划、改革创新,在新经济发展、产业功能区建设、公园城市理念、生态价值转化、社区发展治理等领域进入理论创新和发展实践上的“无人区”。“伴随着调研采访的深入,我们感觉到有必要下大力气认真梳理成都的城市管理、城市治理经验,并把它作为主动落实中央要求、进行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的一个实践进行总结,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这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职责所在。”惠小勇说,这个作品不光在采访上下了很大功夫,文字内容也经过了反复打磨,特别是总社央采中心记者王敏倾注了很多心血进行深入采写,数易其稿才最终成型,在全媒体平台还增加了微视频和H5对成都实践进行全方位展示,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我们感觉还没有把成都最精彩的华章展现到位,因为成都值得展现的地方太多,这也为我们继续报道成都留下了新空间!”

读城:“快”“慢”之间,“人与城”相辅相成,成都适合追梦也能享受生活!

桂溪公园 张强 摄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惠小勇也非常赞成这个说法——来成都快4年,这里的包容、友好着实吸引他。“成都是一座温润的城市,优越的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特别的人文情怀。这里的人会生活、也热爱生活,心态平和且性情温和。这里很适宜生活,是一座生活城市。”在惠小勇看来,践行新发展理念,成都从“人”出发,“城市发展核心在人、关键在人”的思路,与他在成都总能感受到的温馨亲和一脉相承。

“左手快工作、右手慢生活。”惠小勇也对从成都朋友口中听到的这句话津津乐道,“这里的生活活色生香、充满烟火气。从工作来说,能给大家创造既舒适又充满激情的环境,慢生活的城市里有它的快节奏,否则就解释不了成都的快速发展。”在郫都区菁蓉小镇那个公园中的双创园区里,惠小勇有过一次与年轻人的对话,至今他都记忆犹新:“成都把‘快和慢’、把舒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结合得很好,让年轻人愿意静下心在这里成长,所以这座城市总是充满活力。”

绿水蓝天 卫颖妍 摄

今年是董小红在成都工作生活的第6个年头。在她眼里,那些家门口“突然”间出现的绿道和看似不显眼的小游园、微绿地,就是这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构成。现在的成都越来越人性化、大伙儿的身边越来越美,这里的人也越来越从容。“成都是一个在‘快’‘慢’之间自由切换的城市,有奋进拼搏,也有悠闲慢生活。这里有‘高大上’,也有烟火气,适合追梦也能享受生活。”董小红说。

锦江畔九眼桥 张敏 摄

许茹是大连人,10年前大学毕业来到成都工作。“这么多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来成都?大连和成都哪个城市更好?”许茹笑着说。参加工作之前,她的生活轨迹就没有离开过大连,当时对成都的印象大概就是李白和杜甫、是杂志上描述的茶馆和火锅。在成都生活的10年,她一直在城市南边,轨迹一路沿着天府大道向南,看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企业、机构纷纷落户,公园绿道蜿蜒……“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刚来成都的时候往南走,‘鬼影子’都看不到;而现在,从天府一街到天府五街,都已成为了年轻人流动的密集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公园城市的打造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这座城值得坐下来慢慢体味。“快成都、慢生活”是许茹很喜欢的一种对成都的评价,城市发展很快,但人们热爱生活,她也喜欢这种忙而后闲的安逸。

绿道欢歌 饶民 摄

生活的态度融入城市的灵魂,生活城市就会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成都很好地把握了‘人与城’的关系,着力缓解‘大城市病’,不管是城市环境的提升、亲民化社区的推出,还是‘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都从人的需要出发,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这个出发点完全符合新时代新思想的要求。”惠小勇说,成都以正确、可持续的方式建造城市,努力保持城市的休闲特质、生活品质,努力建设“高颜值”“生活味”“国际范”和“归属感”的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感越来越足。

寄语:传承创新,给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更是成都未来的希望所在

展翅高新 张敏 摄

纵观世界先进城市,无不是拥有大视野、讲究大格局的城市。面向新时代,成都全市上下已经凝聚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始终坚持以新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以新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实心干事、科学作为”的共识。

滨江夜色 何淑芳 摄

“成都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惠小勇直言不讳,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四川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的主干城市,城市发展正逐渐从“集聚、虹吸”效应阶段转向“扩散、辐射”作用阶段。“成都的担子、责任不小,任务很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成都坚决贯彻和刚性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都的城市能级水平将不断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将更加凸显。”对成都的未来,惠小勇充满期待,他希望成都能成为年轻人创业的大都市。因为这里充满活力,能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希望成都能留更多的空间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在这里得到成长。

兄弟大楼 邓银春 摄

“创新,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而有活力才更能吸引年轻人。”在惠小勇心里,成都更是一座活力之城,因为成都的发展传承着创新的基因。尽管《成都答卷》一文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探寻“成都创新”的究竟,但全文从成都具有创新性的科学规划切入,到对成都创新开展各项工作的系统阐述,“创新”贯穿始终。

江滩公园 张强 摄

“武侯区的倪家桥社区改变了人们对社区两委、党群活动中心的一贯印象,把咖啡馆搬进党群服务中心,让年轻人也愿意走进来、坐下来,了解社区、关心社区。”

“我们常去的江滩公园不像传统公园那样只能遛狗散步,它融入电竞足球、文创市集等消费场景,这样的公园更潮、更有范儿。”

“还有成华区的和美社区,打破了商品房小区冷漠的关系,大人孩子都在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活动,其乐融融。”

……

采访时的一幕幕,仿佛都深深印在了董小红和许茹的心里。许茹说:“我关注过很多年的社区治理,老旧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靠人情维系,成都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探索具有典范意义。”“成都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新鲜的事,这座千年都市在时代发展中焕发出新生,值得我们去记录她的每一个侧面。”董小红感叹道。

 金融城  程从信 摄

“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最吸引人之处,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惠小勇说,创新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创新,即便大家生活安逸,城市也没有活力,更难让人们对未来感到乐观。“正是因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看到了很多希望、发现了城市的活力,所以才对这座城市更有信心。”

在许茹看来,和北上广深相比,成都在地理位置和发展积淀上相对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但成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发展路径,并将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通达世界,辐射周边。

“对标世界城市,成都一直在努力奋进。我们生活在这里,希望它越来越好,希望它能够克服区位上不临江不靠海的弱势、克服大城市的常见病,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温度。”董小红说,无论你钟情山长水阔,还是人间烟火,在这里都能各有所得。(文据成都日报 记者 王伶雅)

编辑:王堃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