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生活垃圾不分类投放 未来或将被罚款

来源:成都日报 2019年04月04日 08:01

未来,生活垃圾不分类投放或将被罚款,这是记者4月3日从《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意见稿中获悉的。《条例》从新建房屋的垃圾分类设施拟事前规划,到餐饮配送拟要求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均作出了清晰的权责分工,向成都市民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生活垃圾管理,将是重点工作。《条例》一旦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从以往的鼓励为主转变为全面强制,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将成为每一位成都市民应尽的义务。

记者注意到,一旦《案例》通过,对于个人而言,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有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内或者指定的收集点,包括:

■可回收物应当交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回收经营者,或者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收集点;

■有害垃圾应当交给有害垃圾回收站点,或者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餐厨垃圾应当投放至餐厨垃圾收集容器;

■其他垃圾应当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单位和个人产生的家具等体积大、整体性强,或者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大件废弃物,应当预约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单位等上门回收,或者投放至管理责任人指定的地点,由管理责任人交付给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等单位。单位和个人应承担相应的费用。

违反相关规定的,拟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此外,生活垃圾管理还将会明确到规划、建设环节,提前进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的布局和措施保障。新建的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场所公示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位置、功能等内容,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示。同时,建设工程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情况按配套标准纳入验收内容。而在已有房屋中,不具备分类功能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的,也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逐步进行改造。

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拟实行管理责任人制度,将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等类别分类投放并分别处置。

除了分类处置,意见稿中还提倡“源头减量”,提出了近十个与日常生活相关方面的“减量”,包括包装物减量、快递包装、一次性用品、园区绿化垃圾等,件件都与普通人息息相关。在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包装的同时,还提倡住宿、旅游、餐饮经营者不在经营活动中提供一次性用品。同时,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应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和可降解的餐具,“不得主动为消费者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勺子”。

业内观察

在形成自觉前需要外在“强制”推一把

4月3日,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李晓娟,跟同伴们一起走进郫都区的双柏社区和蜀都新邨社区,入户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这一天,几个人的脚步比以往轻快了许多,“听说成都马上要出台法规了,不分类的要进行一定处罚。”这对于她来说,当然是好消息。从事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多年,目前,根与芽在小区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向。因为之前,他们也曾遭遇过执行半年或者几个月,半途而废、无法推动的情况,“我们当然更希望让居民都有分类的自觉,但在市民对这件事情黏合度没那么高之前,需要‘强制’这样的外力推动一把。”

“政府应当将垃圾不分类的代价明确告知公众。”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毛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能明确告知民众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人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进而产生更大的行动可能,把垃圾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逐渐固化“我的垃圾我负责”的意识。

“如何提高全民参与程度,这是摆在生活垃圾分类面前的一个问题。”在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赵璐看来,强制的约束力会起到一定的刚性约束作用,也能推动前端分类。她分析,目前,成都垃圾是按户收,8元/户/月,居民产生垃圾支付的成本低,也是缺少分类意愿的原因之一,假如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计量收费,那么前端的垃圾才会真正减少,而后端的垃圾处理费用也会相对减少。此外,强制分类制度要落到实处,应该有配套的清运、处理设施,持续的前端居民宣传,以及财政资金投入到分类系统和前端居民的宣传。

市民反响

生活垃圾要分类要让家人朋友都重视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市政府网站上征求意见。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生活垃圾不分类投放或被罚款,对不分类的垃圾拒绝清运,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与讨论。强制垃圾分类,可行吗?记者走访多个小区了解市民看法。

御城小区的物业负责人方玲一听“垃圾要强制分类,不分类拒绝清运”就着了急,她表示,他们小区居民可能一半以上还没有这种意识,如果垃圾分类不到位,城管部门不清运,即便是停运短短一天,小区里垃圾满溢的状态就可以让她倍感压力。“一停运之后我们要弄很多储备的桶。还要增加两个人,专门做分拣的工作。”她认为,要抓紧时间,提高小区业主的分类意识了,“还是要靠业主自己分好。”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要提高市民分类意识、培养市民分类习惯。“以前,确实觉得分也可以,不分也可以。”市民陈团说,看来以后要增强这方面意识。最关键的是,要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都引起重视。

市民李翔则表示,他开始分得很认真,但后来发现他们垃圾站都放一起了,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还是要定出一个处罚标准来。”

记者快评

垃圾不分类 城市两行泪

推进垃圾分类,需要鼓励甚至利导,但强制手段也必不可少。事实上,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垃圾要分类,也不是不赞成垃圾分类。但因为没有强制性,它充其量只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情。法律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保障来推动,《条例(征求意见稿)》应运而生。

“垃圾不分类,城市两行泪。”垃圾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民生质量,也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痛点和危机,成都也不例外。“产生多少—收运多少—建设多少处理设施”的被动式生活垃圾管理模式难以为继,想方设法推动垃圾减量分类乃当务之急。

从全国来看,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共46个,但成效均不明显。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垃圾分类长期以来都是以倡导鼓励为主,缺乏明晰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激励与处罚相结合,为的就是更有效地改变混投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期待在正面引导与强制惩罚的双重驱动下,能够推进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解开人们对垃圾分类“不了解、不情愿、难坚持”的结,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的新风尚。(记者李霞)

编辑:何佳昕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