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交通“治病” 成都有对策 效果杠杠的!

来源:看度新闻 2019年05月30日 10:5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系列指示,成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增长、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城市交通治理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大城市病”,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服务公园城市建设、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科学治堵,优化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策略、强化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交通“治已病”和“治未病”的能力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路网稳定运行,最大力度推动了城市交通向绿色集约出行方式转变。

 

融入城市发展 创新交通组织优化机制

为打破传统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的局限性、滞后性,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元共治”,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抓好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畅通提升行动的有力机遇,立足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交通组织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共建共治的效率。

创新“党政主导+捆绑考核”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上海会议”系列现场会议精神,主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道路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抽调规划、建设、交通、城管等部门骨干合署办公;将交通组织优化作为深化科学治堵的重要抓手,牵头制定的《实施“成都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工作方案(2017-2022年)》《成都科学治堵三年攻坚方案(2018-2020年)》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连续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民生实事目标;同时,细化制定年度交通组织优化的具体任务,采取项目清单方式下发,对公安交警、相关部门与属地政府实施捆绑考核,强化了政策、措施、经费保障,确保取得实效。

 

创新“三位一体+多规合一”机制。为推动将路面交通组织可能遇到的问题前置解决,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全局意识和专业思维,创新了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的实施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交警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县级以上公安交警部门全程参与道路建设和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评估验收,把交通组织优化思路和交通管理要求诉求纳入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在设计图纸上予以解决和完善,把大量的矛盾和协调工作“从路面转移到纸面”。同时,积极参与编制《成都市“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规划》《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把成都“新总规”的宏观愿景和科学治堵的战略目标,有机融入了各层次的交通专项规划,将交通承载上限作为城市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导则,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创新“专业支撑+群众参与”机制。在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制定上,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效果导向,整合专业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确保“找得准堵点、摸得清症结、提得好对策”。一方面,会同市政院、研究中心探索运用“成都市综合交通模型”技术平台和中观仿真,作为支撑重大项目、重点片区交通承载能力分析的科学依据;联合百度地图研发“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强化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数据融合,跟踪评估路网运行水平,精准把握交通宏观态势,精准掌控交通时空分布,精准分析交通需求特性,精准洞察交通拥堵节点,以便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在制定影响范围较大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过程中,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有效沟通,广泛征求意见,调动社区、商场、医院、景区等单位的积极性,确保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尽可能符合各方利益诉求,兼顾整体与局部效果,推动交通组织优化工作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

围绕结构升级 完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精细化交通组织理念融入到规划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的全过程,持续强化“兴公交、优慢行、调需求”的交通组织措施,加速推动交通出行向绿色低碳、简约适度转变。

用公交优先打造群众出行首选。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线成网”,在市区单向3车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全部施划公交专用道,在高架快速路全线设置了环线双向BRT,部分潮汐机动车道仅允许公交车双向通行,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952.8公里、连线成网,切实维护公交专用道路权,在中小街道设置社区巴士专用泊位,减少公交车停靠干扰,优化乘客候车空间,提升公交车辆行驶速度、可靠性和准点率。同时,全力保障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遵循“三网融合”思路,每开通1条地铁线,就调整1批公交线,支持加密支线公交和社区巴士,确保每个地铁站至少有3条以上公交线路接驳、地铁站各方向150米内均可换乘公交;推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网络节点的融合,助推公交和慢行系统之间的衔接,形成全过程的公交出行链。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每日利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出行人群已超过780万人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3%。

 

用慢行优化提升培育绿色出行习惯。充分考虑步行和骑行两种慢行交通需求,利用编制《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成都市自行车道专项规划》等契机,将步道和自行车道纳入城市道路扩能改造、城市绿道建设工程同步推进,按照“重通行、优断面、强功能、提品质”的原则,重构路权分配体系,综合设置路口行人等候区、行人过街智能提示系统、人车安全通行组合标识、优化慢行过街信号等,打造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特别是抓住共享单车进入成都的契机,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成都市中心城区非机动车停放泊位设置导则》,强化共享单车网上网下联合监管,“瘦身”机动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设置专用自行车道,增设非机动车停车点,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引导广大群众享慢行、享生活。据统计,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以来,自行车出行比例增至11.6%。

用激励引导方式降低私车使用强度。设置3条HOV车道,并引入高科技的红外热成像设备自动抓拍,鼓励市民合乘出行、集约出行;联合城管、交通运输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支持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着力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破解驾车依赖提供了基础;全国首创推出“蓉e行”交通众治平台,发动200余家知名企业为233万“蓉e行”用户主动参与“私车停驶”提供奖励,“蓉e行”上线21个月,共有60.8万人次主动停驶私车,平均每车累积停驶天数超过30天,“绿色出行”实现了从社会共识转化为全民行动的关键突破。

聚集出行体验 整合交通组织优化措施

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牢固树立“大城市、细管理”理念,坚持运用绣花功夫,精细实施“路口提效、路段提速、路网提能”交通组织模式,点线面结合,充分发挥道路最大通行能力,实现多模式交通运行的整体最优。

绣花功夫促进路口提效。以明确路权、规范通行为切入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精细分离交通流,有效规范快慢秩序,提高路口的运行效率;为最大化利用路口剩余空间,在82个机非路口设置“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转区”,通过路口交通渠化、时空资源重复配置,形成路网效率的规模效应,相当于新增道路资源418.5车道·公里开展信号灯智能配时攻坚,大力推动交通出行消红变绿,通行延误减少6%。联动城管部门采取“投入小、工期短、见效快”的交通工程改造,通过局部道路施工、交安设施迁移、道路绿化迁改等“微创手术”,消除了43个交通拥堵节点,路口线性得到优化,减少交通流交织,大幅提高节点通行效率。

 

精致设计助力路段提速。主导建立“项目施工设计、施工工艺设计、交通组织设计”三同步机制,持续打通97条断头路,有效消除道路“肠梗阻”。围绕优化道路利用率,针对成都通勤交通特点,综合设置3条HOV车道、6条潮汐车道,提高重要交通走廊通行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时段性、方向性的不均衡交通流需求。围绕改善道路通行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科学评估论证并将140条主要干道限速值提高10%~20%后,每条道路的通勤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

重塑肌理推动路网提能。按照“小街区、窄马路”理念,严管600条中小街道静态秩序,建立“1+N”的警协联动管控机制,使中小街道通行能力提高20%,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缩短出行耗时。高标准启动“文商旅+”品质交通,以提升文脉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为导向,综合运用交通组织优化、工程技术改造等手段,精心打造推出了太古里“活力步行”商圈交通组织、熊猫基地“快进慢游”景区交通组织、华西坝“绿色畅行”医院片区交通组织,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点问题的同时,服务了城市发展,提升了城市品质。

编辑:唐蕾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