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新地标!成华将建全国最高独塔斜拉转体桥
在世界桥梁建设行业当中,
有这样一句话:
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
90年代看日本,
21世纪则要看中国。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
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王嘉新摄)
世界第一长桥
▲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特大铁路桥
世界第一高桥
▲北盘江大桥
世界最长最高玻璃桥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中国的桥梁建造到底有多牛?
不用看度君多说了吧,
如今,“中国桥梁”,
不仅仅一次次刷新着世界桥梁之最的记录,
更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而小编今天要无比自豪告诉大家的是,
成都市成华区也正在积极助力“中国制造”这张名片!
成华将建全国最高独塔斜拉转体桥!
效果图
日前,小编从区住建交局获悉,成华目前已经启动杉板桥路改造工程,其中二环路至中环路段将实施快速化改造,中环路至三环路段将增加一条与成南高速入城段平行的辅道,并将同步建设一座跨越10条动车线的独塔斜拉转体桥,塔高达128米,主跨跨径达188米,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采用转体施工工艺的塔身最高、跨径最大的独塔无背索斜拉桥,并成为该片区一个新地标。
二环至中环实现快速化改造 高架延伸至理工大下穿隧道
小编了解到,根据成都市“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高快路网规划,杉板桥路规划为起于二环的快速化道路,往外延伸到成南高速。
在此次改造中,分为两个标段,一标段为二环到中环路,二标段为中环路到三环路,总长约4.3公里。
杉板桥立交现状
一标段改造将把现在的二环高架杉板桥立交桥延长1415米,直接连接成都理工大学下穿隧道,并在原匝道位置增设一对上下匝道。
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从杉板桥立交下桥后,往中环路方向走,一共有三个红绿灯路口,而桥梁延长后,整个主道将不设红绿灯,市民驾车从二环高架可以一路不停直达中环路。以前大概需要用时10分钟,而快速化改造完成后,时间将缩短至2分钟。
杉板桥立交下匝道口现状
延长桥梁作为快速路的主道,将设双向4车道,快速疏解二环高架与成南立交之间车流,市民经成南高速出入城将更加便捷高效。
而除了主道,桥梁下方底层辅道将改造为双向6车道。改造竣工后,市民从二环高架杉板桥立交下匝道前往东郊记忆、杉板桥公园等区域,可经新增设匝道下至辅道。
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架构类似于二环快速路,高架上为主路没有红绿灯,但方向单一;下面是辅道,有红绿灯,可以在各路口进行转换。目前一标段已完成方案论证和优化,预计将于年内动工。
中环路至三环路新增辅道 新建全国最高独塔斜拉转体桥
目前成南高速入城段,虽然能快速疏解中环至三环路的车流,却将片区南北隔断,严重制约了片区发展。
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小编,成南高速入城段至三环路大部分路段为路基,片区南北方向的数条道路因难以穿越高速而无法实施转换。
此次二标段改造,
将预留供规划道路连接的
横穿成南高速入城段的隧道,
同时,
成南高速入城段两侧分别增设2车道辅道,
并延伸至三环路。
成南高速
辅道具备转换功能,便于与规划道路连通转换,实现成南高速南北两侧有效贯通,但该辅道要全面贯通必须穿越10条动车线。
区住建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小编,辅道工程难点就在于必须穿越沪蓉线、西成客专等10条运行中的动车线,由于铁路为无砟轨道,按铁道部相关规范和规定,无法进行下穿,只能上跨。
施工现场
同时,因各条动车线间隔较近,无法布置桥墩做支撑,经设计方反复论证,独塔无背索斜拉桥、并采用转体施工,成为最佳穿越方案。
效果图
斜拉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此次该工程将修建的斜拉桥只有一个索塔,塔高128米,由28根斜拉索将钢板材质的主梁拉起。
因为施工期间不能影响动车正常运行,所以该桥梁只能采取转体法施工。看度君了解到,桥梁转体施工是指将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制作成形后,通过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应用于上跨峡谷、河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不能做支撑的情况。
“在前期,我们的桥梁将在动车线一侧施工,桥梁主体与动车线平行,不影响动车通行,待桥梁主体施工完成后,通过千斤顶对拉牵引索,实现桥梁转体,成功跨越动车线。”二标段工程项目经理郭家彬表示,这座桥长度虽然仅717米,但施工难度极大,属全国罕见,因为桥塔高达128米,主跨跨径达188米,目前来看,该桥是全国桥塔最高、主跨跨径最大的独塔斜拉转体桥。
效果图
目前二标段已经动工,正在进行主桥桩基施工,预计2021年5月底竣工通车。届时,该桥梁将成为成都城东方向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
看见了吗?
一条条凝聚了城市建设者心血与汗水的宽敞道路,
让城市路网更加完善,
一张交错相通、疏密有致的城市路网
正在成华大地徐徐铺开……
继续完善城市路网体系,
进一步提升全区道路交通通达能力和保障水平,
成华区,乃至整个成都一直在努力,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编辑:叶升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