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与成都城市品牌价值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提出了“公园城市”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公园城市”这一新概念是对过去城市发展理念的高度凝练和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现代传承,是强调“居民-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打造宜居环境为原则,以绿地营建和公园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体现“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安排市域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实现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统一。、
对成都来说,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目标,尤其是对成都的城市品牌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公园城市校准了新时代成都城市品牌的全新定位,能够帮助成都避免城市品牌定位的趋同之势,突破狭窄的城市品牌定位,使城市品牌定位更加细化且具有针对性;第二,公园城市建设能拓展成都城市品牌价值的成长空间,充盈成都的宜居价值、产业应用价值、城市人文价值和生活品质价值,推动成都向高质量城市转型发展;第三,建设公园城市能焕新成都城市品牌联想,以协调永续的生态环境、健康悠闲的生活方式、绿色高效的发展方式和亲切友好的旅游环境提升城市价值,构建受众脑海中品牌联想的网络。可以说,公园城市品牌的新理念和新定位,为成都城市品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值路径和增长空间。
一、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形象的舆情条件分析
本研究基于大数据,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品牌的条件进行了舆情分析。
首先,成都的公园城市形象已具备了初步的舆情基础。2018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监测到与成都公园城市话题相关的信息共有1.2万篇,其中,网页新闻及APP新闻平台占据了大半。参与相关话题传播的重要媒体有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网、新浪四川等。从成都与对标城市关于公园城市讨论的网络声量来看,成都位列第一,占全部声量的52.5%。
其次,围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主题的讨论,不断发散和深化。在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相关的热词中,“公园”“景观”“生态”“美丽”“绿色”“环境”“森林”“绿地”“空间”“休闲”等反映公园城市维度的词汇传播得最为广泛。除了“公园”主体以外,“生态”“美丽”“森林”的讨论热度位列前三,可见这些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
最后,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维度亟待拓展和提升。从所有的对标城市来看,“生态”“空间”“环境”“绿色”等与公园城市相关的关键词相对更火热,可见这些维度是媒体及网民对所有要建设公园城市的城市所关注的焦点。同时,各城市围绕生态、绿化和城市公园化的主流报道,内容近乎雷同。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主旨在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视野,为“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标定新高度。然而,从目前的舆情分析看,上述三个方面的战略内涵还未展开,这也是成都未来扩大公园城市宣传、打造公园城市品牌的方向和着力点。
二、公园城市品牌价值评估
(一)成都城市品牌价值测量与公园城市建设的品牌贡献率
本研究首先根据《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建立的CBDI(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测算成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城市品牌价值。对比文化、投资、传播等二级指标,可以发现,成都在宜居品牌方面与全国的最高水平差距较小,相对容易赶超。因此,建设公园城市,强化城市宜居品牌应是成都城市建设的战略发力点和突破点所在。
本研究经严格测算得出,成都的城市品牌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七,其公园城市相关要素的得分排名略有上升,排名全国第六。但是从公园城市相关指数对CBDI的贡献率的角度来看,贡献率为22.31%,仅次于深圳,在CBDI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排第二。这说明公园城市相关要素对成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也表明成都在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二)PCBI指标体系
为构建一个能为成都内部纵向发展评估提供参考的指标体系,本研究在CBDI的基础上,从受众需求和感受的视角出发,设计了文化、创新创业、生活品质、治理质量和城市形象五个维度以及与之对应的更加丰富的指标体系,提出“公园城市品牌价值监测指数(PCBI)”。
通过不同的聚类方式使CBDI和PCBI指标体系交叉,测知城市品牌在不同维度上的得失,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全面改进品牌塑造工作中的战略思维并聚焦重点,从而有效地扩展和提升成都的公园城市品牌价值。
三、公园城市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复兴成都城市文脉,彰显公园城市底蕴
公园城市是农耕文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等多种文明相互交融的产物,也是一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都市人文形态。成都市高标准地建设公园城市,应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复兴与传承城市文脉,凸显和谐、宜居的天府文化底蕴,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维护文化景观与遗址,夯实公园城市文化特色。同时,活化现代文化形态,促进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在文化产业塑造中凸显现代化的时尚与艺术休闲元素,合理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引导其向特色化产业发展,提升公园城市文化的品牌价值。弘扬天府地域文化,凸显公园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打造公园体系杰作,确立公园城市口碑
公园城市的内涵虽不仅限于公园,但公园体系毫无疑问应当是公园城市的首要特征。因此,打造全域公园体系杰作,建设世界级城市公园旗舰项目,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形态、赢得公园城市口碑的首要任务。同时,成都应力推空中花园建设,打造立体、美丽的城市,依托城市公园体系,拓展城市文化复兴平台。
(三)优化成都城市设计,突出公园城市个性
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应突出强化城市设计与景观营造,构筑美丽宜人的绿色家园,包括强化城市天际线的规划与管理,打造功能复合、生态自然、人城和谐的公共空间。影响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因素是人口密度与空间环境,因此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显得格外重要。成都应加强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的城市设计,突出城市文化主题和风貌特质,优化功能分区及街、线、场、点的空间文化功能。
(四)开发成都城市IP,再造城市品牌场景
成都拥有大熊猫、锦鲤、宽窄巷子、川剧、川菜、金沙遗址等一批文化资源可作为超级IP选题,但在产权开发、品牌规范及延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IP的实质是品牌战略的核心载体及品牌价值的集中展示。因此,由成都公园城市品牌价值创造的IP策略,并不是要追求IP数量,即“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致力于打造城市品牌的生态系统,厚植城市品牌IP生长及推陈出新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成都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打造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夯实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推动文创的跨界融合,提升文创产业的影响力,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发城市品牌文化资源,助推成都从品质城市迈向品牌城市。
(五)创新品牌治理机制,营造共建共享格局
城市治理对于城市营销和品牌化来说,不仅是制度保障,更是实施路径。成都应组建城市品牌管理委员会,优化政府治理方式。此外,还应设立公园城市专项PPP建设与推广平台,促进公私协力治理,鼓励市民参与共建,维护公园城市的共享属性。
(六)拓展主题“公共外交”,讲好成都品牌故事
城市营销活动和传播能够不断强化城市的公共外交属性,增进城市文化经贸往来是一个重要的营销诉求。因此,成都应尝试发起并组建中国公园城市协会,壮大公园城市的社会资本;发起并组建国际公园城市联盟,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组织和举办行业顶级盛会,打造城市会展名片。
(七)强化智慧智能支持,提升城市品牌运维
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不是技术,而是城市生活本身,即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服务于市民、游客、投资者和其他城市顾客,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运营的质量,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因此,智慧城市对建设公园城市品牌十分重要。成都可以尝试建设公园城市大数据平台,实现公园体系的智慧化管理;探索公园管理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推进公园城市共建共享;积极开展数字营销,打造公园城市的数字品牌资产。
(八)制定公园城市标准,构筑成都权威话语
标准是提升品牌话语权的战略制高点。因此,成都打造公园城市品牌,应将公园城市的标准化建设提上议程。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公园城市标准化推进机制,形成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公园城市的制定标准,构筑成都公园城市品牌的权威话语体系;出版、发行研究与测评成果,不断巩固和提升成都公园城市的话语权。(记者 刘彦平 何德旭)
编辑:张静雯
值班主任: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