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 中央党校教授支招新津
11月13日-15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经济学部教授石霞、经济学部教授董艳玲一行到新津开展“以新理念、新乡村、新场景为切入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课题调研,寻求基层一线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探索新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新津近30个点位实地调研考察。其中包括天府农博创新中心、张河果园子社区、番薯藤TINA庄园、渔耕田鱼菜共生农场、天府智能创享中心、花漾新津文创中心、陶然苗木基地、宝墩遗址展馆、四川毛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中以津惠现代农业健康科技园、安西镇安西社区、金华镇岳店社区、新津智慧治理中心等点位。
天府农博园
11月15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二级教授、经济学博士、全国三八红旗手石霞在新津县委中心组“乡村振兴”专题(扩大)学习会上,以“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等话题,以全国优秀县市乡村振兴实践为案例,为乡村振兴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新津县委书记唐华在“乡村振兴”专题学习会上就新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强调了三点工作要求:
加快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
加快探索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农业模式;
加快培育以多元为支撑的新农人队伍;
加快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
坚持以市场化逻辑促进乡村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乡村产业生态圈,持续吸引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吸引市民到乡村消费,不断盘活乡村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加快乡村资源向乡村价值转化,让“所有的生意回到乡村,都值得重做一遍”成为普遍共识。
加快探索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农业模式。聚焦农商文旅体科农博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功能叠加、产业融合的理念,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博览聚势发展机制,探索现代农业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塑造生态打底、绿道串联、建筑领军乡村形态,持续呈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加快培育以多元为支撑的新农人队伍。深度融合县委党校、绿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县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统筹用好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加快新农人培养、新农工孵育、新智囊引进,塑造和输出乡村振兴研究院品牌,大力推动人才加速、企业加速、产业加速,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而就在本次调研即将接近尾声时,11月17日,一场“遇见新津”的专题辅导座谈会在天府农博园内展开。本次座谈会以“强化要素支撑,推进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主题,召开调研情况反馈会。石教授与董教授经过了几天对新津的深入调研后,在座谈会现场,教授们分别从物到人,从线下到线上,从发展到可持续性发展等等诸多细节问题,向我们的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会议后半程,教授们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调硏组一行在新津调研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调研作风“实“。此前的4天调研,调研时长近50小时,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每个点位都边走边问,深挖项目的商业模式、特色亮点、竞争优势等。
二是建议角度“准”。在每个考察点位两位教授都围绕项目发展或全县面上探索实践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比如,我们的特色产品可在“共享农庄”集成展示;要将文化寓于山水之中,在每一个场景注入人文故事等。
三是理论水平“高”。很多问题都能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深挖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比如,石教授讲,特色是挖掘出来的,优势是打造出来的,布局是设计出来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途中应当持有逆向思维、整体思维、互联网思维,利用头脑风暴,让“死的东西”变成“活的资源”;董教授讲,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要抓住两个“三”,一个“大三”,一个“小三”“大三”即三大动力,分别为劳动、资本以及人和物结合的效率(全要素生产力);”小三“为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管理创新。
相信,有了教授们的献言献策,再加上属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将越来越近,当地百姓的日子也将越过越好。
看度记者:林铎
责任编辑:赵雨蕊
值班主任:张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