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他用273个零件,完美复刻华西坝钟楼

来源:看度号·最武侯 2020年06月04日 11:25

华西坝钟塔,华西人更喜欢称它为“钟楼”,从它1926年建立起来,就无疑是华西坝上文化教育发展史最忠实的见证者。

5月17日,华西钟楼模型的创作人张驰在成都市武侯区南虹社区展现了自己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成都文化地标的建筑模型——华西坝钟楼。这次展出吸引了许多老一辈的华西人参加,华西钟楼模型的成功搭建让他们看到了华西老建筑群保护的新出路。

 

“华西坝”这一名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最开始是因华西协和大学位于此地而命名。广义上的华西坝地区东至城外南台寺,南靠外国洋墓地,西临南门浆洗街,北起锦江南岸,也就是如今省体育馆以北一环路附近。

“华”,指中华;“西”,指西方。华西坝单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围,而华西坝的整体建筑风格也深深地沾染上了这种特殊的文化气息。

制作建筑模型储存成长记忆

斗拱飞檐托举着高耸的塔楼,屋脊上的吻兽注视着笔直的烟囱……英国建筑师弗列特·荣杜易让华西坝的建筑既充满了东方建筑的传统元素,又带了一缕西方建筑的特有神韵。

一代又一代的华西坝人就在这样特别的建筑群中出生、长大、学习、生活,华西坝的建筑记录了他们成长的每一步,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张驰,则是一位生于华西、长于华西的第三代华西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华西人,张驰从七岁开始就沉迷于模型拼装,现在也从事铁路模型的相关工作。张驰的父亲是个典型的老华西人,对华西坝的建筑以及建筑背后承载的华西文化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但华西老建筑仍然要面临一个终极难题,那就是如何与时间赛跑。

任何古建筑到了后期都会出现自然损坏坍塌的可能性,宏伟如巴黎圣母院,也在一场谁都没预料到的大火中奄奄一息。

因此,和父亲一样热爱华西的张驰决定想办法存储华西坝建筑的数据。在研究了各种数据储存方式后,张弛决定把数据储存和自己拼装模型的爱好相结合,利用制作建筑完整模型来分散式地存储华西坝建筑信息。

 

273个零件重现“指尖钟楼”

2018年,张驰在完成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后,正式着手华西坝古建筑复原工作。在华西坝众多知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中,张驰最终选择了华西坝钟楼作为第一个复原对象。

张弛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荣杜易的原始钟楼设计图,同时对1953年改建后的上部两层木结构塔顶进行激光测量和传统测量,再利用计算机和先进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修正、校对和样品制作,严格按照德国模型行业同行惯例和细节掌控标准进行模型复原。最终,在2020年5月8日,基本趋于完美的第四版华西钟楼模型拼装完成。

 

整个模型高38厘米,按照1:87的比例缩小,由273个高精度3D打印和激光切割零件装配而成。模型的屋檐墙角、红砖青瓦、雕栏玉砌……每一处细节都做到了精美还原,与真实的钟楼别无二致。

“模型同样还原了钟楼四面墙上的钟,四个电子钟都可以准时走动,理论上可以运行三年。在未来的版本中,还可以为钟楼增加报时声、亮灯等更高级的功能。”

——张弛

 

将整个华西建筑群浓缩掌中

华西坝钟楼只是华西坝建筑的一角缩影,每个华西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矗立在华西坝的土地上无声地见证历史。对于张弛来说,华西坝钟楼只是他复原华西建筑群落工作当中的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充满回忆、更具代表性的华西建筑等着他记录复原。

张弛这次复原的钟楼是1953年改建后的版本,他下一个目标是复原华西钟楼最早的模样,也就是1925年建成的华西钟楼,也称“柯里斯钟楼”。

 

“做完老钟楼下一个是华西坝老图书馆懋德堂,接下来还有懿德堂、怀德堂……”

——张弛

从钟楼开始,张弛要亲手触摸华西坝建筑的每一块旧砖,记录下它们最真实的模样,最终将整个华西建筑群落都浓缩在掌中。这样既能够储存华西建筑的真实数据,也能让每个华西人都能够将故乡放在床头,放进梦中。

“这项工程里最难的不是复原进行时的材料和工期,而是复原开始时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比如建设时的草图设计图等,他希望有相关数据资料的人能够为他提供帮助,更快地实现他的梦想。”

——张弛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李玲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