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眼中的彭州风物,远不止金银器窖藏……

来源:看度号·看彭州 2020年06月11日 18:29

前不久

央视科教频道用了近40分钟时间来介绍彭州!

“群芳争艳之地,众生荟萃之乡”,

这部名为《中国影像方志》的片子

从古至今

分考古记、地名记、大事记、

手工记、美食记、当代记、后记

七个篇章

全方位、深层次地记录了

彭州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特色物产等


 

40分钟的片子里

介绍了怎样的彭州呢?

还有怎样的彭州没被展现呢?

小编和大家一起来

细品彭州的每一个篇章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彭州篇:

沱江西源,蜀帝王畿,天府之国的门户,青藏高原的东缘。错落起伏的峰岭,纷繁多变的地貌,兼具了蜀之山、川之水的高峻与灵秀。一捧伴随着火焰的泥土,传承了古今延续的匠心,深藏地下的先民遗泽,铭刻了青铜时代的辉煌记忆,仿佛“天外飞来”的巍巍群峰,彰显了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格外眷顾。群芳争艳之地,众生荟萃之乡,这座城市就是彭州。

篇章:考古记

古蜀窖藏青铜器,考证同源三星堆

“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总不如”,彭州是成都西北方向的门户。彭州、三星堆以及金沙,被视为古蜀文明的三大源头。

 

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主要包括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以及晚期巴蜀文化,三星堆两处祭祀坑中出土的器物已经让人见识到古蜀灿烂的青铜文明,而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竹瓦街发现的青铜器窖藏与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等遗址一起,构成了十二桥文化时期古蜀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彭州竹瓦街窖藏位置示意图

 

1959年冬,彭县竹瓦街成汶铁路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只装满“宝物”的陶瓮,瓮内有十三件青铜兵器和八件青铜容器。

 

其中两件造型奇特的铜罍格外吸引人,它们被命名为蟠龙盖兽面纹青铜罍,器如其名,罍身上装饰着精美的兽面纹,凤鸟纹等,这是商周时期的典型风格,虽然风格接近于中原地区的器物,但因其为蜀地本土所铸,又具有十分独特的地方特色,不似中原地区同时期青铜器中将浅浮雕的蟠龙置于器底内侧,而是在器盖上盘踞着一只昂首挺立的立体蟠龙。

 

而更让文物专家们惊叹的是,这批青铜器中居然还有一只做工堪称精湛的青铜觯。

 

▲“牧正父己”铭青铜觯

觯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酒器。这只青铜觯整体采用“侈口”造型,觯身铸有“牧正父己”的铭文,腹部膨出,器形起伏多变,壁厚仅为1.5毫米,铸造工艺极为精细。

 

《华阳国志》中记载:“武王伐纣,蜀与焉”,意思是说蜀人曾参与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战争。而这件铜觯或可作为蜀人参与武王伐纣的实物佐证。

据专家考证,“牧正”是管理畜牧业的官职,“父己”是那位官员的族号或名字。从铭文推断,这件青铜觯最初属于商朝一名掌管畜牧业的贵族。

 

二十年后,1980年2月,当地村民在成灌铁路北侧取砖瓦土时又发现一个陶瓮内有19件青铜器,这次地点距离1959年的发现地点只有25米。

 

▲1980年出土的象首耳夔龙纹铜罍(藏于四川博物院)

竹瓦街先后两次出土青铜器数十件,这是四川境内出土的商周礼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如今这些青铜珍宝大多收藏在四川博物院中。


 

▲彭州出土的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兽面牛纹大铜罍

自1959年至今,彭州已先后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70余件。这些青铜器整体造型大多与中原十分相似,但细节之处呈现出明显的古蜀文化特征。


 

出土宋代金银器,堪称国宝天下奇

1993年11月,西大街的一处基建工地上,出土了一批宋代金银器窖藏文物,震惊国内。经过清理,共出土文物350件,可以辨认器形的有343件。其中金器27件,银器316件。这些器物种类丰富,造型独特,纹饰精湛细腻,在成都地区发现尚属首次,国内也十分罕见。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中有11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3年彭州出土的瓜形金盏(藏于彭州博物馆)

 

▲1993年彭州出土的菊花金碗(藏于彭州博物馆)

 

▲1993年彭州出土的荷叶龟纹银杯(藏于彭州博物馆)

这批宋代金银器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重大考古发现,其窖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窖藏,对研究我国宋代金银器的治铸史和我国古代制造工艺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彭州博物馆内景

如今,彭州博物馆是馆藏国家级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的时代上溯殷商,下迄清朝,纵贯彭州3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反映出历代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岁月,更是彭州文明社会的历史缩影,犹如一部彭州灿烂厚重的史书。

 

▲彭州博物馆

篇章:地名记

《华阳国志》记载“蚕丛王于瞿上,鱼凫田于湔山”,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通济镇海窝子一带)。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县志》释为“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

湔江上的天彭门

 

湔江发源于彭州境内的龙门山脉,沿岸兼具了山地、丘陵与平原的物产,是蜀中的富饶之地。

 

公元前141年,一场水旱交加的灾害席卷了湔江流域。为根治湔江水患,刚刚上任的蜀郡太守文翁决定分流疏导。经过勘察地势后,文翁在湔江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峡谷“天彭门”修筑湔江堰,将湔江流水均匀地分流到九条河道之中,既消除了湔江上游泄洪不畅的隐患,也保障了下游地区的水源充足。

 

2018年底,为保障湔江四季水流均衡,实现排涝与蓄水的双重效能,彭州市决定在湔江修建闸坝。

 

湔江地势落差高达4000余米,上游位于山区,下游又被地势分隔为九条河道,难以汇聚充足的水源,闸坝选址成为一大技术难题。

 

经过多次论证,施工人员们发现西汉湔江堰的选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余脉与成都平原的分野,地势相对平缓,两山之间便于施工筑坝,于是最终决定将坝址选定在天彭门。

 

距西汉湔江堰工程两千余年后,一座全新的闸坝在天彭门开工兴建。

 

当代湔江堰闸坝竣工之日,西汉湔江堰将彻底完成它的使命。跨越两千多年时光的阻隔,古今两座湔江堰聚首天彭门,凝缩于其中的是湔江流水与彭州大地的无尽交融。

旧城里的“十字口”

 

▲清光绪年间彭县城池图

对于老彭州人来说,“十字口”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地名。四条正街的街首交会处称为“十字口”。“口”形为一块方形小坝子,依地理坐标论,当然就是全城中心点。

 

▲十字口夜市

在1949年前,彭州十字口的“中心地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中间有块高达一尺、径长一米多的圆形木台子,台上曾经有过一个黑衣警察站岗值守,那警察头上,支着一把避雨遮阳的大伞。

第二,十字口的电灯杆上,以及商家店铺的墙壁门板上,是政府张贴告示的地方,告示所示,居民都得“一体周知”,“遵照执行,不得有误”。

 

但它旁边,往往有些商业小广告探头探脑,和“官家告示”不同的是,这些小广告文辞活泼,不少还配以图画。

 

第三,十字口四周是商家首选的“黄金地段”,因为逛街者无不涉足,这儿生意好做,因此造就了一方市场。

 

十字口天天有夜市,各行业的小摊贩们蜂拥而至,场面热闹,叫卖声盈耳。

彭州人把小摊贩的行为概括为“摆摊子”,总结其经营之道是:“卖钱不卖钱,摊摊要扯圆。”摆和扯实在是一种经营艺术,意即把摊子收拾出能吸引顾客的卖相来。

卖担担面和担担汤圆的,铁鼎锅内汤水沸腾,面条现擀,汤圆现搓,一碗碗递食客手上,热络味美。那卖汤锅子的,把牛肠子等“下水”切成块块,煮在滚开的铜锅内,食客们闻香而至;摊主手捏一把方孔小钱,眼盯食客的嘴,谁从锅里夹一块吃进嘴里,他就在你面前啪的一声排上一枚铜钱,像下围棋布子样,最后按“子”收钱,没人能够“混”账。

 

县城里名拔头筹的王姓张姓文姓等等卖板鸭的,在十字口夜市上各抱有利地势,分领风骚。他们摊上的板鸭、烫油鹅、卤猪头,据称都是祖传秘制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对他们的货摊,彭州人一律称为“烧腊摊子”,或按姓氏,区别称为“张鸭子”“王鸭子”,食客们口头上宣示了他们的品牌效应。他们将切好的卤货,用干荷叶或草纸包好,顾客们接过手,那油立刻会浸到手上。

十字口夜市上,所有的摊子全用“亮油壶子”照明。

 

亮油壶子是陶土烧制的葫芦形灯盏,外面上了古铜色的釉子,内装菜油(彭州人称为清油),一般装一股棉线搓成的灯芯,也有装两股、三股的。

希图明亮的摊贩,用两支嘴或三支嘴的大油壶子,两三股灯芯一起点燃,那就气派得多了。

 

百盏以上的亮油壶子一齐点亮,远望如繁星落地;近看,柔和的灯光下人影摇曳。

 

对当时缺乏娱乐活动的彭州人来说,十字口就是夜间娱乐最好的去处。

看彭州历史

去彭州博物馆

感受彭州人文魅力

逛彭州的大街小巷

(图据品鉴彭州 赵华敏 郑璐)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杜芋漩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