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天府新区这两个项目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看度号·天府发布 2020年06月20日 16:22

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

它是延续千年的祖先智慧

它是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

它遵循口耳相传,融会贯通

它源自动手实践,用心创造

 

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

天府新区华阳申报了两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分别是“成都花边传统织造技艺”

和“牛肉水煮传统制作技艺”

一起来看看

重现传统织造技艺 再现蜀锦辉煌历史

“丁桥织机古称‘绫机’

是我国最古老的综片提花织机

源于先秦战国时期,流行于汉唐时代

是古代四川织锦艺人用来

织造古蜀锦(彩条经锦)的专用提花丝织机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只要谈起丁桥织机

刘先进总会如数家珍

滔滔不绝地为大家介绍

丁桥织机的历史与重要作用

俨然是这方面的专家

 

刘先进是四川秦汉蜀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一直致力于保护、发掘、传承、创新中国汉代经锦纺织技艺,让古老的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出青春。

 

“我以前一直在外面经商,时间长了感觉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回到华阳后,就想弄清自己的家族史。”刘先进说,在研究家族史时,他发现家族曾经主要从事蜀锦制作。蜀锦的工艺水平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古时称其为“寸锦寸金”,刘先进当时就被这一古老的技艺深深吸引。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专家胡玉端在成都双流县中兴公社(原属华阳县)找到了一种仍在生产的手工织机,传统的古蜀锦制作传统技法工艺得以被人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蜀锦的生产制作技法和设备几乎消失殆尽,而能熟练掌握丁桥织机传统技法工艺的民间技人也寥寥无几,古蜀锦的生产制作工艺面临再次消失的危险。

 

得知情况后,刘先进通过对家族历史的梳理,找到了一些还懂得丁桥织机制造技术的后人,并自筹资金收回了数台面临拆毁的丁桥织机。“第一台织布机是在2013年收的,是刘家工匠给女儿的陪嫁品。当时他们那里面临拆迁,如果我晚到一个月,估计这台织布机就被当成柴禾烧掉了。”刘先进回忆往事时不由得感叹道。

与此同时,他还师承古锦制作传承人廖成修和戴有泉,学习丁桥织机的操作流程。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刘世好也对蜀锦的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会了丁桥织机整套操作流程。

 

经过不断学习、研究

2016年中秋节

刘先进与女儿刘世好

在成都博物馆展厅重现了

汉代蜀锦织机的制作过程

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蜀锦的辉煌历史

 

今年,刘先进再次申报

“成都花边传统织造技艺”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希望这项技艺能为更多的人知晓

传承发扬下去

 

白红绿黄四色互相衬映 川菜技艺烹饪“牛肉水煮”

近日,华阳辖区的成都牛水煮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熊阿兵向街道递交了牛肉水煮传统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据他介绍,目前天府新区正在向成都市申报。

牛肉水煮传统制作技艺

是运用传统川菜烹饪技艺

对牛肉进行烹饪的一种制作技艺

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成都

并随时代发展而得到创新提升

属于家传传统技艺项目

 

该项目是以老成都川菜烹饪技艺的选材、用料、手法为基础,融合川南盐帮菜麻辣、鲜香、鲜嫩味浓的特色,并将成都火锅中厚重的麻辣特色融入烹饪中,根据独到的地方风味和家传烹饪方式逐渐形成的一项传统制作技艺。

 

牛肉水煮传统制作技艺成菜白、红、绿、黄四色相衬映,色彩朴素清新,牛肉肥嫩异常。分为“白水煮”和“红水煮”两种口味,“白水煮”口味清爽,酸麻鲜香,突出牛肉鲜美的原汁原味,同时,在牛肉中加入适量猪里脊肉,牛肉和猪肉按照三比一的比例配置,让成菜中的牛肉更加鲜嫩可口;“红水煮”味道麻辣鲜香,色深味厚,香味浓烈,肉片鲜嫩,突出了川菜麻、辣、烫的独特风味,将成都平原独有的川菜“麻辣文化”彰显到极致。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今年的申报,街道和新区都比较重视,希望能通过。”熊阿兵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走进非遗、感受非遗

逐渐生发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不要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渐远

让古老技艺与文化精髓芳华永驻

一起期待,华阳这两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能够申报成功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