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过端午节的冷知识 你知道几个?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06月25日 07:37

受“闰四月”影响,今年的端午节姗姗来迟。

中国之广袤,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南北传承发展,逐渐演变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作为成都人,看看下面这些本土习俗你了解多少?

包粽、吃粽应该是传承至今普及得最广的端午习俗。春秋战国时期,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为保护其躯体不被鱼儿损害,我们的祖先将米饭装进竹筒投入江中,竹筒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正宗粽子。

成都人端午吃粽子又自承了一份“成都味儿”,馅料不像北方粽子的简单单一,也不同于华南粽子的“糯米蜜饯”,因嗜麻辣,椒盐等馅料在成都地区较常见

 

因爱吃粽子,成都人吃出了火爆30年的“粽子一条街”——马鞍东路。每年端午节到来的前半个月,这条街上的大小店铺都会临时改行卖粽子,而且十有八九都以“婆婆”命名。“婆婆粽子”的味道十年如一日,变成了成都人的乡愁。

 

成都“婆婆粽子”现包现卖

虽然爱吃粽子,曾经成都的端午节可不叫“粽子节”,而是叫“猪肉节”。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只有过节才能吃上猪肉“打牙祭”,因此得名。

不仅命名奇特,小众的风俗也是五花八门。成都地区过去曾有端午“撒李子”的习俗,“捡起李子怀中揣叫声媳妇,哎!多吃李子儿满屋。”老一辈认为谁挨的李子多,谁就能有子孙福。端午时,全城人聚到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扔,规模能达好几万人。相传在19世纪,成都人因扔李子与外国传教士发生冲突,因而停止了当时的活动。

在端午节求人丁兴旺,成都人还流行“送伞”给女婿。《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过去在成都部分郊县农村,男子婚后第一个端阳要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岳父母受礼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伞,有庇护之意。

龙舟竞渡也是成都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过去常在锦江上竞赛,后来迁往新津、金堂等地。除了划龙船,还一度流行端午“抢鸭子”。组织者事先准备好活鸭放入江中,参赛者们在水中争抢,最后谁手中鸭子多,谁就是胜利者。

 

成都锦城湖公园龙舟赛

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端午节时,老成都人家家大门一边两串都要悬挂上陈艾、菖蒲,用于辟邪、消灾。

端午节吃咸鸭蛋、苋菜,可滋阴、清肺,饮雄黄酒的时候用指头沾几滴涂在小孩的额鼻耳处,用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熬水洗澡,都是用于避免蚊虫叮咬和皮肤疮毒。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全民防疫、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在今年的特殊状况下,我们更应重视健康卫生问题,辩证对待从老一辈手中传承而来的习俗,将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的良好习惯传承下去。

编辑:叶升芃

版面编辑:傅洋

责任编辑:张琴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