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编出更大梦想:棕编艺术助力脱贫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07月09日 18:51

说到新繁,可能不少成都人想到的都是泡菜,因为成都本地人大多都是吃着新繁泡菜长大的,可您知道新繁还有一门手艺,叫综编,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9日,记者找到了新繁棕编的非遗传承人朱木兰,了解了这项传承了200多年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据介绍,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新繁妇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而说起如今新繁棕编第一人,今年68岁的朱木兰当之无愧。朱大姐告诉看度记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新繁妇女如果不会棕编,连找婆家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大困难。“我是1972年结的婚,从郫县嫁到新繁县龙安乡。我的婆婆和老公的奶奶都在做综编,我便跟她们一起学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新繁人都是棕编养活的,这里的主产业就是靠棕编,那个时候全镇一万多人都在编。”

1972年,20岁的朱木兰从郫县嫁到新繁,劳作之余跟着婆婆学习棕编技艺,由于心灵手巧又肯吃苦,很快就在棕编手艺人里出了名,并成为新繁棕编加工收购点的一名技术工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不景气的外贸让新繁棕编出现滞销,也让很多新繁棕编手艺人失了业,很多人放弃棕编技艺另谋出路。

为了生计,朱木兰也曾学过其它手艺,但在她心里,棕编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为了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她牵头成立了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为扩大销路,她只身一人闯到了沿海地区,磨破嘴皮跑断腿,最终让新繁棕编“活了过来”。2006年,新繁棕编被成都市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远销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2009年、2011年,新繁棕编先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朱木兰也先后成为成都市市级、四川省省级新繁棕编代表性传承人,而她棕编的手艺,在别人眼里还成了救命的稻草。

2019年云南怒江州的草果丰收后,剩下了大量的草果杆无法处理,烧了污染生态环境,扔了又没地方堆积,怒江州相关工作人员希望,朱大姐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将这些草果杆变废为宝。朱大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没想到,事情并没有她设想得那么简单——草果杆并不好编。

一次次的失败,让不服输的朱大姐和草果杆拧上了,经过多次尝试后,朱大姐发现,喷水后的草果杆叶子坚韧耐用。找到了突破口,她立即制作了几个成品发给云南怒江州的相关负责人,没想到对方十分满意,找到朱大姐,让她一定不吝赐教,带领当地人一起学习这门手艺。于是从去年3月底起,在云南怒江很多地方便都能看到朱木兰的身影,她现场指导村民进行草果秆编织,在每个安置点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让大部分村民掌握了帽子、拖鞋、抽纸盒、挎包的编织技艺。经过1个月培训,不少学员已经能够向公司提供编制品获取酬劳。

因为朱木兰的巨大贡献,云南省怒江州还为她颁发了“中国怒江草果编织第一人”荣誉称号和全州脱贫攻坚贡献奖(社会扶贫模范)。面对这些荣誉,朱木兰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对未来,她还有更长远的打算。“我现在还有信心开发新产品,希望能把新繁综编做强做大,跟草果编同时开发。”

看度记者:丰海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张强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