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成都经开区30岁了!致风华正茂的他……

来源:看度号·看龙泉驿 2020年07月20日 18:47

三十年深耕矢志不渝

成都经开区风华正茂

今天是2020年7月20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创立于30年前的今天,最早为成都市龙泉驿工业区,定位为市级工业区。1993年3月8日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2月13日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被四川省确定为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2017年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

 

30年砥砺奋进,成都经开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基地”等称号,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全国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等60余项国家、省、市荣誉,现已跻身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

2019年,成都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9亿元,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第19位,带动龙泉驿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7年位居四川省县域综合经济第一位,连续7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升至第27位。成都经开区成为成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实现了从成都郊区农业小区到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推动发展转型升级 成都经开区孕育诞生

 

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中混杂着大量工业体的成都市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城市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成都市和龙泉驿区都面临发展转型。成都市面临城市扩容和耕地保护;龙泉驿区产业面临从农业向工业转型,且具有特殊的区位、地理、交通、资源等优势,成为成都工业区的最佳布局地。乘着改革的东风,沐浴着桃花的芬芳,成都经开区应运而生。

创建成都经开区是成都市扩容和耕地保护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成都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向外拓展发展空间。成都地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粮仓,但随着工业开发步步深入,成都平原耕地被占用和毁坏情况十分严重,保护成都平原优质耕地已迫在眉睫,成都市委作出了“无论新建还是扩建城市工业,都要转向市郊”的决定。

创建成都经开区是龙泉驿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龙泉驿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面实施农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盛名享誉全国。但是经济基础依然薄弱,收入增长缓慢,198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4.3078亿元,仅靠农业开发无法改变区域的落后面貌,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以农业开发为主导”向“以工业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走“工业强区”之路。

 

1989年,龙泉驿区召开筹建工业区会议

创建成都经开区是龙泉驿区特殊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距中心城区18公里,成渝公路和成渝铁路穿境而过,具有“近城不进城,近山不进山”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境内地形以浅丘为主,土地相对贫瘠,低产田、荒地较多,发展工业对成都市保护优质良田非常有利。龙泉驿区处于成都主城区下风下水方向,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对城市影响不大;地质基础好,承载力强,工业基础和水电气基础条件较好,特别适合较大规模的工业布局。

 

龙泉驿区地形地貌图

创建成都经开区是各级调查论证科学决策的重要成果

成都市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思路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8年1月29日,龙泉驿区了解到省政府要求成都市要在龙泉驿、双流、新都等地开发新工业区的信息后,立即着手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开辟龙泉驿工业区的研究报告》,并邀请省市领导和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综合评审,得出了“龙泉驿区适合开辟为新兴工业区”的结论。省、市领导纷纷到龙泉驿调研,一致认为在龙泉驿区开辟新工业区切实可行。

1989年1月,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对在龙泉驿开辟工业区的思路十分赞赏,成都市和龙泉驿区因势利导,4月19日派人专程赴京作专题汇报,国务院同意在1990年5月将“成都市开辟龙泉驿工业区”安排进国家初选项目。

1990年1月13日,成都市召开保护成都平原耕地新辟工业区专题会议强调:近期以龙泉驿工业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先上龙泉驿工业区。7月20日,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批准在龙泉驿区兴办市级工业区,龙泉驿工业区正式建立。

 

1990年7月,成都市龙泉驿市级工业区获批,龙泉驿区工业开发启动

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都经开区强势崛起

30年来,成都经开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到市级工业区、省级经开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制造基地的历史跨越。

在探索中前进,成都经开区实现从市级到国家级“三级跳”

1990年7月21日,龙泉驿区召开“开辟龙泉驿工业区动员大会”,成都经开区建设正式起步。8月20日,成都市成立了龙泉驿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工业开发区服务中心,制定了促进投资的系列优惠政策。10月,《成都市龙泉驿工业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工业区位于成渝公路两侧,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产业主要以机械、电子、冶金、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为主。

1991年3月19日,龙泉驿工业区举行挂牌仪式,随后工业区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服务功能项目相继上马,借助三线企业调整和成都市工业向外搬迁的东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航天7062基地等一批企业相继入驻。

 

1991年3月19日,龙泉驿工业区挂牌及7062基地奠基仪式举行

从1992年10月开始,龙泉驿区着手推动工业区升级,1993年3月8日经省政府同意,“成都市龙泉驿工业区”更名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举省、市、区三级之力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在申报过程中,正逢国家宏观调控,成都经开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一边申报、一边建设,做到“热时不昏头,冷时不松劲”,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建设力度,1996年成都经开区破例被纳入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序列。

1999年成都市实施向东南方向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成都经开区发展,到1999年,共引进项目380个,协议投资90多亿元,实现工业产值87亿元,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电子原器件、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开发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开发区。

1999年1月28日和9月3日,省政府先后两次向国务院上报关于申请批准成都经开区为国家级经开区的请示。2000年2月13日,成都经开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实现了从市级工业区向国家级开发区的跨跃。

 

2000年2月13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复

在平稳中发展,成都经开区一路高歌猛进

2000年3月18日,成都经开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举行了隆重的挂牌庆典仪式,标志着成都经开区建设发展进入了国家级层面。成都经开区紧紧抓住经开区升位的发展机遇,加快了建设发展的步伐,一路高歌猛进。

 

2000年3月18日,国家级经开区挂牌仪式举行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成都经开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9.94平方公里,以工业项目、吸引外资、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

2000年,成都经开区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明确了和龙泉驿区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归属,形成了“区区合一”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管委会,2001年前后实施了“七个一”办事提速工程和“四公开”工作制度,出台了对外资项目、高科技项目“只收税、不收费”政策,提出了“构建西部一流经济‘特区’,争当全省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工作目标。

2002年,成都经开区积极抢抓成都城市向东发展机遇,提出了“建成都‘浦东’,创绿色新区”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以“五路一桥”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虹波实业等一批东郊调迁企业进入成都经开区,投资3亿元的四川汽车工业集团新厂选址成都经开区。

2003年,成都经开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3位,被全省评为“丘陵先进县(市、区)”。

 

2003年9月28日,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新厂在经开区奠基

从2000年到2004年,成都经开区大力加强承载力建设,先后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50多个,面积扩展为26平方公里,纳入“五路一桥”的成渝路、成龙路等快速通道建成,城市向东发展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

2004年,龙泉驿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排名全省第9位,顺利挺进全省十强县(区)。

2005年,成都经开区围绕电子、机械、食品等重点产业招商,5月29日成都一汽公司签约入驻,实现了重大产业化龙头项目的突破,当年还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电子元器件产业园。

到2006年,按照市委“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成都经开区已聚集了成都一汽、光明光电、汇源饮料等170多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了以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为主,以工程机械、家用电器、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为优势产业的“一主四优”产业格局,“一主四优”企业达64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3.33%,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72.5%。

 

2003年11月26日,东郊调迁企业虹波公司搬迁改造工程在成都经开区开工

在突破中发展壮大,成都汽车产业城快速崛起

2007年7月19日,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建成投产,捷达轿车下线,标志着成都经开区正式步入汽车工业时代。成都经开区按照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发展定位,突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实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顺利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第二方阵。

 

从2007年开始,成都经开区按照成都市“一区一主业”要求,把产业由“一主四优”调整到以汽车(工程机械)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上来,当年集聚汽车、工程机械项目总量达45个,5大车企8大车种的产业链基本形成。

2008年,成都市制定了汽车产业发展纲要,成都经开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四大千亿产业园区,汽车(工程机械)主导产业纳入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7月5日,成都一汽丰田搬迁扩建仪式在成都经开区举行;10月30日,一汽大众签约落户经开区,成为汽车产业引领项目。

2009年,成都经开区制定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建立了一支全国唯一的汽车产业招商服务团队,被四川省确定为成都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和全省两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千亿产业园区。

2010年9月,成都市成立了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领导小组,编制了《成都市汽车产业功能区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把成都经开区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主要承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研发、贸易等汽车产业和配套功能,实现汽车产业“造、研、贸、娱、服”一体化,形成“南造、北贸、中服”的空间布局。2010年,成都经开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汽车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2010年时的“成都国际汽车城”

从2011年开始,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实现了“裂变式”增长。2011年,成都经开区坚持以培育百亿企业集群、建设千亿产业园区为目标,加快汽车产业聚集,2月22日吉利沃尔沃落户,已搭建起100万辆的整车生产平台。

2012年,是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的“井喷年”,一汽大众、一汽大众发动机等一大批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纷纷建成投产,全年实现整车和工程机械产量37.5万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7亿元,正式擎起四川“千亿产业基地”大旗。

2013年,成都经开区积极推动经开区扩容,扩展北区规划77平方公里,并大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全年实现整车整机产量73.2万辆,汽车主导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龙泉驿区经济总量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2014年,成都经开区狠抓重大项目招商促建,4月8日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入驻,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全年实现整车整机产量90.5万辆,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示范区。

2015年,成都经开区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40万辆,全产业链产值达1412亿元,龙泉驿区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000亿元,成为全国十大汽车制造业生产基地,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第二方阵。

2016年,成都经开区作为全市“3+N”工业基地汽车产业板块,提出了建设“中国大车都”的战略构想,汽车产值达到1450亿元,汽车产量跨过100万辆。

 

2014年10月16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第四工厂举行奠基仪式

在转型中升级,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稳步发展

到2016年,成都经开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产业单一、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升级缓慢、产城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2017年7月,成都经开区被确定为成都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12月15日,龙泉驿区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先进汽车智造区”的目标,坚持“大规模、高端化、多品牌、全链条”发展方向,实施汽车产业“四大行动”、建设“五大基地”,推动智能装备、军民融合和医药康养等产业发展,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共兴”的产业格局。2017年成都经开区实现汽车产量达到128.5万辆,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2018年2月3日,中德合作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落户成都经开区,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

2019年,成都经开区借助第31届成都大运会主场馆花落龙泉驿的东风,以汽车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扭住优化升级这一目标,坚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大力发展氢能产业“两大方向”,实施大众品牌战略、丰田倍增战略和吉利高端战略“三大战略”,推动成都经开区稳步发展。到2019年,成都经开区共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东风神龙等10家整车汽车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底盘、富维江森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排名全国十大汽车制造业生产基地第六位。

 

2019年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重大项目开工仪式

成都经开区在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人城产融合发展,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生态环境设施一体推进,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日趋协调,创新创业型、生活舒适型城市特色更加彰显,一个“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正在形成。

 

龙泉驿区公园城市雏形

三十载春华秋实 成都经开区硕果累累

30年披荆斩棘,成都经开区告别了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步入了全新的工业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四川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成为拉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30年的发展,成都经开区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到2019年,成都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9亿元,比1990年初建工业区时增长了244.6倍;实现工业增加值755.4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754.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248.4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729.6倍。

产业结构特色鲜明,成为四川省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2019年,成都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87.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755.4亿元,比1990年增长754.4倍,“产业强区,工业引领”地位更加凸显。经过多年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聚集了一汽大众、沃尔沃、东风神龙等10家整车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底盘、四川汽车研究院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和配套企业;聚集了67家世界500强企业、57家上市公司、301家规模以上企业和中法、中德国际合作园区。2019年实现整车产量100.7万辆,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达1582.5亿元,是2006年的442倍,占四川省的94%,成为四川省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气势恢宏的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区域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地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到2019年,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62家,高新技术企业136家,引进了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聚集各类人才共35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总量16万人,引育高层次人才140名;与清华、同济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了“菁蓉·卧龙谷”“同创谷”等创业创新平台,成都大学CC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平台内在孵企业500余家,连续多年被科技部评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开展了“区区合一”制度改革,推行了“四个一”工作流程、建立了“四现服务”工作制度,通过了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认证;实施了工商登记制度“放管服”“承诺制”“一网一门一次”“一日办结”等改革,累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600余个。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得到加强,中法、中德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主动融入“蓉欧+”,“龙泉造”汽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沃尔沃S60打入美国市场,2019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01.92亿元。

科学发展成效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开展了龙泉驿工业区26平方公里、成都经开区起步区9.94平方公里、扩展区46.4平方公里、北拓区77平方公里等控制性详规、分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开展了14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建成“四纵五横六轨”骨干路网245公里,成都地铁二号线、四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东西城市轴线、地铁13号线开工建设;建成110-500KV各型变电站18座,供电能力达614.6万千伏安;天然气配站9座,日输配气能力300万立方米;年自来水供应能力达8901.5万立方米;85家金融服务机构入驻,总部经济港等总部基地项目建成投运;以东安湖片区为重点的45平方公里生活配套服务区加速形成,基本形成了200万辆汽车、100万人口承载能力。

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建成,生产、生活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41.92%,优良天数达到303天,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产城一体发展成效显著,到2019年,成都经开区城区面积达92.44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1平方公里扩大了92倍;龙泉驿区常住人口94.63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59.33万人;城镇化率达72.9%,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

 

2017年4月12日,成都中法生态园正式揭牌

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成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活力区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62元,比1990年的1613元增长27.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05元,比1990年的760元增长3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0年的2.12:1缩小为1.51: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超过30万农民进城兴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8.5%。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均衡,有普通中小学6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帮助8000余名山区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形成了多层次、社会化、均衡化的教育体系;龙泉驿区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5285张,医卫惠民政策惠及1600多万人次,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成,医疗服务质量、居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达78.5岁;10多万人次在市民艺术学校免费培训,建成中国乒乓球之乡;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对42个相对贫困村、498户、1664人实施精准扶贫,2018年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幸福的龙泉驿市民在春天歌唱

 

成都经开区风风雨雨走过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望历史,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时空交汇点,成都经开将紧紧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大运会举办、成都加快东进的历史发展机遇,整装再出发,着力推动“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型、推动“工业城市”向“公园城市”转变、推动“小康生活”向“美好生活”迈进,加快建设“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