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四周年 看郫都农业的振兴答卷

来源:天府郫都 2020年10月26日 22:02

撤县设区4年来

郫都区把广袤的乡村大地

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根基

聚力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农业品牌溢价效益愈加明显

小编从郫都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郫都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实现10%增幅,2020年上半年,郫都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4元,同比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5:1以内。

“经验农业”变“精准农业”

“硬科技”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走在现代农业生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田畴翠绿,运输车辆进进出出,一派忙碌景象。一气呵成的育苗生产线、蓄势待发的植保无人机、精准的农用北斗系统,描绘着一幅别样的耕种图景。

近年来,郫都区灵活应用“北斗导航+互联网”手段,创新搭建“互联网+农机”云平台,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让农户得实惠”,着力推进“经验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

2019年,郫都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达91.38%,成功创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目前,郫都区14家农机合作社44台农机安装了北斗系统。“互联网+农机”云平台构建起“农田—RTK固定基站—现代化农机—互联网—用户方、管理方”新连接,让农民享受“滴滴”式农机服务,促进生产效率最大化。

同时,依托北斗系统导航、农机装备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优势,启动红光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建成唐元智慧农业园区等物联网基地5个,建立2000亩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提升郫都区机械化水平。

“产量型”到“品质化”

“郫都造”产品附加值提升

这4年,郫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催生了一批叫得响、走得远的“郫都造”农业品牌。

丹丹豆瓣为每件产品贴上了“身份证”——农产品溯源二维码,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岳平说,“做好产品溯源,既能更好地接受消费者的监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同时还能帮助宣传丹丹品牌。”

目前,郫都区已建成一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创新开发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系统,农残快速检测数据实现实时上传,郫都区69家农业生产主体接入“国家平台”,71家接入“四川省平台”,94家接入“成都市平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备案产品240个,认证成果居全省前列。

有了品质保障,圆根萝卜搭乘蓉欧快铁,端上了国外餐桌;唐元韭黄等40余个农特产品入驻北上广深蓉等城市高端新零售商超;100余种产品入驻京东中国-郫都特产馆,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9.45亿元;农产品外贸进出口额3300万美元,约占农业增加值的5%;今年4月,郫都区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名单……2018年以来,郫都区大力开展“买全川、卖全球”行动,“郫都造”农产品名声大噪。

“闲置房”变“抢手货”

改革激活乡村要素资源

“城里人”李星,卖掉了自己的电梯房,回到老家郫都区安龙村当起了“新村民”。李星现在的“家”叫安农书院,这里几个月前还是闲置多年的破旧老屋。李星的书院,之所以能够在租用宅基地上顺利建设,得益于郫都区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的大胆创新探索。

近年来,郫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抓住农村各项改革试点机遇,探索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引导推动资本、人才、信息、项目向农村汇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得益于土地制度改革,面积1.8平方公里的青杠树村,建起300多家民宿和餐饮,年接待游客超过260万人次,旅游收入上亿元;敲响四川省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战旗村,去年乡村旅游收入578万元,成功创建AAAA景区;中国小微盆景发源地之一的安龙村,逐步建成了以盆景文化产业为主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小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浪潮,激发了郫都乡村资源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郫都区畅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要素“下乡”“兴村”通道,累计引入院校专家165名,培育“新村民”20余名,“专家院子”“示范农场”等模式,带动郫都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2019年,郫都区新增城乡就业共计近5万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100余人、农业职业经理人621名

通过创业、要素、产品、生活、生态等共享,有效破解了城乡土地、人才、资金等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林盘”变“景区” 

生态价值多级多元转化

金秋时节,郫都天气微凉,人气还热。

“走!去诗里田园赏最美夜景。”十一假期,新晋网红打卡地诗里田园度假区开园,看飞舞的萤火、听此起彼伏的蛙鸣、数点点星光……丰富的沉浸式田园生活体验,刷新了我们对乡村美学的认知。

32岁的程家船村村民蒲涛丽,长年在海南务工,如今,在诗里田园景区找到一份行政工作。谈起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她笑着说,这是发展旅游带来的红利。现在,村里不少村民放弃了外出打工,在景区谋得一份满意的生计。

用音乐打动情怀,用美食捕获味蕾。从过去“农科村式”的近郊游,到把音乐会搬到稻田中央,深夜的泥巴小院依然觥筹交错,周末去水隐桑田感受“寸锦寸金”,在“农业+”跨界融合理念下,一个个乡村新消费场景如雨后春笋涌现……

近年来,郫都区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最鲜明的产业,坚持“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出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的理念,大力发展“林盘+”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新业态。引入社会资本整体开发村民聚居点及周边林盘、绿道等资源,打造了花园里等特色消费场景,生态价值实现多级多元转化。

同时,发挥10个A级景区带动作用,精心策划成灌高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走廊、天府艺博园等片区建设,出台《社会投资田园综合体项目导则》,引进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陌上花开、看川国家地标品牌农业博览园等32个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家园”变“公园”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湾溪流,数丛修竹,菜畦竞绿,桃李悦目,无市井之嚣声乱耳,唯田园之美景陶情。”这是《郫都林盘赋》盛赞的郫都乡村生活意境。

市委提出,“西控”区域要大力保护山水田园的生态本底,努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优势、融合的生产空间,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美好生活空间。近年来,郫都区按照市委“西控”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再到“处处美”的公园城市画卷。

郫都区8700多个林盘中,分布着12万户农户。过去,农村污水点多、面广、分散、难治理问题突出。在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怀东眼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打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场硬仗的关键问题。

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策略路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统筹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郫都区创新餐厨废水、洗涤废水、厕所污水“三水共治”模式,截至2019年底,郫都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86%,农村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5%,垃圾处理率达100%,成功承办全国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讲堂暨现场推进会。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创新出“九大碗”“打平伙”等方式,探索出“乡贤出智出策、大户出钱出材、人才出技出艺、农户出工出力”的群众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图:李荣伟 孙浩 龚芮 刘小莉 李黎 陈星宇

农业农村和林业局 诗里田园度假区等

记者:龚芮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傅洋

责任编辑:钱琨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