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环 | 这对“老一”不小心就在一环住了30年

来源:锦绣青羊 2020年11月18日 18:16

城市道路如复杂的血脉,串联起不同的群落,承载着个体的梦想与希望以及他们的匆匆步履。

成都的一环路无疑是这个城市记忆年轮和市井生活圈的起点

生于1967年的成都一环路,如今已经53岁。1986年经历第一次改造,彼时还是东西城区的天下,五城区的故事还要等到4年之后。再往后三轮车和“耙耳朵”在路上齐头并进,随叫随停的中巴车载着喜欢将半截身子伸出车外招揽生意的售票员飞驰而过,时任新潮男女的代表们身别BP机围在公话旁边焦急等着回电,路边自行车一侧架着的蜂窝煤炉正煮着火锅串串的雏形……一环路和周遭如末梢血管般延伸的街巷,为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留下了属于时代的特性和印记。

时间一往无前,城市和个体在岁月的催促下不断改变。如今,一环路已经迎来全面升级改造。

小编走访了生活工作在一环路上的市民,通过他们的故事见证这条最具成都记忆的环路的变迁,也带着他们所持有的城市记忆,倾听创新的市井“慢”生活场景与历史积淀深厚的一环路激荡出美妙的乐章,共同迎接这幅已经在徐徐拉开的美好未来画卷。

看尽一环三十年 哪儿也不去

73岁的王康忠与老伴周志成,和儿子儿媳,还有一对双胞胎孙子,共同生活在位于一环路西二段47号的家里。王康忠和老伴在这里住了30年,这个只有60余平方米的小家,虽然装修风格和家具陈设都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但温馨整洁、井井有条。临近饭点时,屋子里的饭菜香,更是馋得人流口水。每天到青羊小区农贸市场买菜,回家做饭,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是老两口退休后的生活日常。

记忆里的一环路,从土路到高楼大厦

1969年国庆 王康忠的爱人在文化公园

王康忠是老成都人,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西御街,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市政建设需要,他们便搬迁到了一环路西二段47号,一住就是30年时间。

“我和一环路非常有缘分,不光在这住了几十年,小时候也经常在这边耍,我对这一带太熟悉了,有太多回忆。”上世纪60年代,王康忠在成都14中念中学,学校每周的劳动课,就是在一环路割猪草,体育课则是老师带着他们,到一环路一条河沟里游泳。“那时一环路还是只有10米宽的土路,省医院也是三层楼的房子,过了十二桥,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在王康忠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一环路才拓宽,由土路变成柏油路,农田逐渐减少,修起了房子。随着一环路上房子的增多,商业开始发展了起来,商店也开始多了起来,卖日杂的、卖肉和蔬菜的,还有卖家具的,不过,那时的商店都是国营单位性质,私营的很少。“以前一环路西口子上有家很大的家具店,那时觉得很洋气,我们都在那里买家具。”

王康忠和老伴那时都在火车北站上班,王康忠在一家国企做党务工作,老伴在成铁局当列车员。王康忠每天骑车半小时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又骑车买菜、到幼儿园接娃娃。自行车是全家人最日常的交通出行工具。“那时,买一辆永久或凤凰牌的自行车要存几个月工资,洋盘得很。”

王忠康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环路的人气就逐渐旺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市中心搬迁到这里居住,汽车也多了,但私家车还是很少。居住生活的人多了,交通出行自然是个大问题,这时,一环路的公共交通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沿线的公交车车次和班次增加了不少,除了有4路电车外,还有5路、1路等多条线路公交车。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环路上还出现了随叫随停的中巴车。

上个世纪90年代,王康忠家附近,修建了当时成都的最高楼,更是地标式的建筑——温哥华广场,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时好希望自己有机会能站在大厦顶楼,远眺一下成都全景。”

3条地铁从家门口过,变化之大想都不敢想

1973年 王康忠与爱人在杜甫草堂

一环路上有省医院和成都中医学院两大知名医院,进入2000年后,随着人口的激增,这条环线的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以前堵车太厉害了,特别是两大医院周边,上下班高峰时段,出租车司机听到要走一环路都怕。”

为了改善这里的交通情况,政府下了大力气,不仅修建了立交桥,还修了下穿隧道,交通组织上也进行了调整。王康忠说,他和老伴是看着这里的交通一天天变好,现在很少堵车,医院周边交通秩序井然。

最近几年,成都地铁发展势头迅猛。王康忠所在的一环路西段自然成了极大的受益者,2号、4号、5号三条地铁线都从这里经过,从他居住的小区到地铁站,仅仅需走两分钟的路。上个月,王康忠和老伴带孙子去龙泉玩,在家门口搭乘地铁2号线直达,只花了40分钟。而在20多年前,他去龙泉出差,必须到五桂桥车站坐车,早上出门,下午才能到。“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真的想都不敢想”。

“我们都很久没去过春熙路了,家附近有人人乐、永辉超市,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店铺,完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除了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外,一环路的商业配套也越发完善,给王康忠一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享受最好的资源,一环路生活很满足

1983年6月 王康忠的儿子在草堂门前的石狮上玩耍

按照学校划片政策,王康忠所在院落的娃娃划片就读草堂小学。两个孙子可以在名校念书,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如今,两个孙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儿子媳妇工作忙,他和老伴负责接送,学校离家很近,走路只需20分钟左右。

退休后,王康忠也没闲下来,除了照顾孙子外,他还积极发挥余热,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和院委会负责人。年初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挨家挨户入户登记,发放出入卡。平时,院落里的大小事他都会管,化粪池堵了,他找人清淘,哪家有困难,他会尽力帮助。王康忠觉得,为院落居民做事,让他找到晚年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自己也变得更加快乐。

王康忠说,他们院落48户,现在常住户只有13户,老邻居们都陆续搬走了,但他们一家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生活太方便了,交通、教育、医疗,每一样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外面房子修得再好,我们也不想去。”

最近,王康忠一直非常关心一环路改造事宜,看到小区外的商铺陈旧的卷帘门都换成了通透的玻璃门,市政箱柜也换上了新装,他对未来的一环路充满了无限的期许与憧憬。

记者:杨雪怡

摄影:闫青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任克非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