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环 | 这个公园,原来是他的“作品”

来源:锦绣青羊 2020年11月22日 10:33

城市道路如复杂的血脉,串联起不同的群落,承载着个体的梦想与希望以及他们的匆匆步履。

成都的一环路无疑是这个城市记忆年轮和市井生活圈的起点。

生于1967年的成都一环路,如今已经53岁。1986年经历第一次改造,彼时还是东西城区的天下,五城区的故事还要等到4年之后。再往后三轮车和“耙耳朵”在路上齐头并进,随叫随停的中巴车载着喜欢将半截身子伸出车外招揽生意的售票员飞驰而过,时任新潮男女的代表们身别BP机围在公话旁边焦急等着回电,路边自行车一侧架着的蜂窝煤炉正煮着火锅串串的雏形……一环路和周遭如末梢血管般延伸的街巷,为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留下了属于时代的特性和印记。

时间一往无前,城市和个体在岁月的催促下不断改变。如今,一环路已经迎来全面升级改造。

记者走访了生活工作在一环路上的市民,通过他们的故事见证这条最具成都记忆的环路的变迁,也带着他们所持有的城市记忆,倾听创新的市井“慢”生活场景与历史积淀深厚的一环路激荡出美妙的乐章,共同迎接这幅已经在徐徐拉开的美好未来画卷。

一环路文化公园“殿堂级”美容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段故事和回忆。在成都人的心里,一环路是成都记忆的起点;对于在青羊文化公园工作的魏远福来说,一环路的交通轨道、路面环境、楼宇建筑的飞速发展,是他在一环路上青春和记忆。

每天转悠公园十余遍 行走上万步

公园角落的“美容师”

今年57岁的魏远福是文化公园基建科的一名工作人员,1984年起在文化公园工作,至今已是36年。

魏远福刚到文化公园工作时负责园内的绿化养护,园林里一草一木的长势、植被品种的移栽和新品种的添置,甚至植被栽种在公园里哪个位置他都要“把关”。六七年后,因工作需要,魏远福特意考取了驾照,开上了园林里的环卫车,车内的垃圾夹、泥土铲、手套、蜡油是魏远福工作的“必备品”,公园内大到廊桥、休闲亭、花台的外围环境清洁,小到行人石板路缝隙间的泥土、污垢以及池塘里的垃圾、落叶,对于魏远福来说都不是问题,他“对症”挑选适合的工具清洁,让公园里总是清爽整洁。

环卫车开了11年,2012年魏远福“转站”到基建科工作。文化公园内有不少儿童游乐设施和微景观,游乐设施的运行重在安全,每天,魏远福和他基建科的同事都会对每项游乐设施的线路是否正常运行、轨道是否存在卡顿、哪些设备已陈旧需要更新等情况进行巡查并记录在工作本上。公园里哪里花草需要修枝,哪里的花台掉泥、人行廊桥因外界原因造成脱色等,他都能敏感察觉,和同事一起及时修补。

“荷塘月色”微景观打造前后对比

公园里的环境需要维护,微景观也需要更新才能迎合游客们的喜好。2017年,魏远福根据公园布局调整,和同事们负责对公园前湖的景观改造,将原来可以划游船的湖泊内栽种了大片荷花,并将此景观取名为“荷塘月色”,每年六七月,待到荷花盛开时,引得游客们打卡拍照。

最近,魏远福和同事们又忙开了,公园内的后山正在进行支矶山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的打造,该工程打造后即有蜿蜒的碎石路,又有各种花卉堆满半山坡,山顶上的休息亭可供游客们休憩。魏远福说,该景观打造好后将以“老公园·新活力”的姿态和游客们见面,跟上潮流步伐,打造成为青羊区的又一“网红”景观。

36年来,每天早上不到9点,魏远福就已经在文化公园里转悠了,这已成为他的习惯;36年来,魏远福从绿化养护员到环卫员再到如今的基建工,他每天转悠公园十余遍,行走上万步,成了公园“殿堂级”的“美容师”。

一环路“见证者”

看到建筑从“稀”到“密”

成都一环路西二段今昔对比图 (图据郑志忠)

文化公园紧邻青羊宫,地处一环路西一段核心位置,36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魏远福在上班路上见证了一环路上的种种“蝶变”。

说起地处一环路文化公园门外的环境变化,魏远福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魏远福说,36年前,他刚到文化公园工作,那时家住在白马寺街的他每天骑自行车沿着一环路一路向西骑行到文化公园,那时候道路并不宽阔、建筑物也很少,整条路看起来比较空旷,一眼望去,唯一较高的建筑物就是文化公园斜对面的四川省人民医院,而且只有一栋住院大楼,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遮挡,远远就能识别。那时候路面建筑物少,商铺也不多,魏远福回忆说,除了省医院大门外有少许零售商铺,在文化公园街对面有一家陈麻婆豆腐就是当年的“网红店”,在一环路西一段的路口承载着老成都的味道。

视线再回到现在,站在一环路西一段文化公园门口,放眼望去,中国移动大楼、酒店、写字楼、商铺分布在路口的东南西北角,写字楼外立面、商铺店招都进行了统一打造,美观又规范。楼宇商铺间书写着时代发展的气息。魏远福说:“我可以说是看到这些建筑体如何从‘稀’到‘密’拔地而起又一步步发展变迁的。”

说起一环路的变化,路灯的添置和数量的密集,让魏远福感叹基础配套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助推器”。魏远福说,在80年代初期的秋冬季,早高峰的上班路往往是“昏暗”的,那时路灯少、灯光也不明亮,若是早一点出门,那几乎是“摸黑”前行。现在,道路两旁路灯数量密集、样式也在变化,当夜幕降临,一条路的路灯统一亮灯,不仅照亮了市民们的回家路,更是成为城市夜幕中璀璨的风景线。

如今,一环路上的旧建筑穿了新衣、配电箱多了可爱的涂鸦、沿街风貌也已焕然一新,魏远福说,在文化宫上班见证城市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福分。

多种交通工具“无缝”串联

每一种都是享受

2005年 成都市第四十一届花会期间,文化公园外盛景

一环路是成都最早建成的环线主干道,也是成都的生活街区、商业街区、文化街区和旅游街区。

在一环路青羊段,始建于周朝的青羊宫,是成都目前年代最为久远、规模最大的道观,也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以及每年都会举办灯会的文化公园一直是成都市民爱打卡的“网红”景点。

1984年的成都街头,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图据那些珍贵老照片)

魏远福告诉记者,在八九十年代,文化公园每年都会举办传统灯会和花会,园区里总是挤满了人潮。魏远福说:“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我记得只有一路公交车要经过青羊宫和文化公园,来公园耍的老百姓简直要把公交车挤爆了,都挤到窗户上‘扒’起了。”他还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公交车线路少、车辆也少,收发车的时间也相对固定,要是错过了公交,那只有步行了。

说起现在的成都交通路网,魏远福说:“不说远了,就说我每天都在走的一环路文化公园这一段,交通可以说是飞速发展。”曾经,魏远福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从家到文化公园,要骑40分钟左右,要是遇到下雨天,一路骑行,到单位已成了“泥人”。

如今,魏远福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车辆限号或天气变化而影响出行的问题。在文化公园门口就是地铁5号线青羊宫站,再往省医院方向前行三四百米,又是地铁2号线和4号线交汇的中医大省医院站;同时,58路、42路、13路、5路等多条公交线路也途经一环路西一段,串联起了百花潭桥、百花中心站、青羊宫、芳邻路、琴台路、省医院等节点,这些节点也正在按照寻香问道文化旅游生活圈、花肆酒巷时尚休闲生活圈、天府非遗文化体验生活圈、省人民医院健康生活圈的规划蓝图加速变化。

魏远福说:“现在的上班路好巴适嘛,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公交、地铁无缝化转换,还有共享单车,每一种交通工具坐起都是一种享受。”

编辑:李玲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任克非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