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选择成为成都的两千万分之一?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5月26日 17:33

5月26日,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正式公布,数据显示,成都市的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人,仅次于重庆、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四,傲人跻身2000万人口大城行列。

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十年间,成都新增了近600万人口,这座城市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

“引得来”

高素质人才聚集 城市更加宜业

2020年,成都GDP达17716.7亿元,经济动能澎湃,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隐匿于四方的有志之才纷至沓来,这里成为了他们向往的“掘金之地”,离梦想更近的“未来之城”。

“十三五”期间,通过推行“先安居后就业”、“人才开发券”等人才新政,成都累计吸引了41万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来蓉就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地分布,成都位列第一方阵。另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年末共有在蓉高校65所,在校学生103.9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92.7万人,硕士研究生9.4万人,博士研究生1.7万人。

高素质人才对就业、创业环境同样有高要求,一座城市自身的硬实力是否过硬,其经济与产业模式是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迭代升级,对于能否吸引高等人才落脚至关重要。强省会城市人口增量逆袭的背后,是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崛起。

2017年以来,成都率先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提升城市能级、树立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握历史机遇的城市战略。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在蓉新经济企业也已超过45万家,新经济总量城市排名全国第二,这是整座城市产业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重塑经济地理的缩影。

GDP超万亿的光环下,成都不仅利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能级提升造就着无数机遇,从去年开始,成都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持续释放城市机遇,吸引着更多人才、企业前来扬帆逐浪。城市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这样的服务方式与理念才是成都最“宜业”之处。

“留得住”

人与城和谐共生

如果说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井喷式的就业、创业机遇是人们决定要不要来成都的理由,那么“成都生活美学”中的舒适度与宜居感,则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留在这里长久生活,成家立业。

一杯青瓷盖碗、两条市井街巷;一处花红柳绿、两声川音泛夜。成都人一边眉挑烟火,一边满襟诗意……这是一座“会生活”的城市,传承三千年的烟火人间,这里的美食美景、文化底蕴固然从未褪色,然而现代城市生活有着更为复杂的议题,维持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成都依靠的是更智慧的城市治理模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以来,成都创造了天府绿道、龙泉山森林公园等众多生态产品,牢牢构筑了营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来成都,便是来了“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今年一季度,成都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71元、8729元,随着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实施,市民与企业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与最大受益者。在这里,青年人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成都敞开城市胸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来成都,便是享受“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跑得远”

迎千万人口大变局 城市群效应显现

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

我们所知的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城”东京并非是指一座城市,而是包含着周边多个城市及区域的偌大的都市圈。超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必须打通城际经济的任督二脉,这座城市才能“跑得远”、“跑得稳”。

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即将通航,山的那边,新城正在崛起。近年来,与人口一并飙涨的还有成都的城市面积,虽城市各项指标及面积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在人口加速集聚的背景下,成都依然面临着土地超载的难题。于是,成都的城市格局迎来千年未有之变局,翻越龙泉山使成都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拓展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东进是城市战略,于全省发展战略而言,成都着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带动全省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国家战略层面,成都牵手重庆,共同打造带动川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成都正在下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其怀抱将容纳不仅是2000万人口,而是更加庞大而有序的城市规模,更加平衡的城市格局与数量更多、生活更幸福的新成都人。

文字:叶升芃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