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修复技术冷门生意不“冷”

来源:成都市文广新局 2016年04月08日 19:02

古生物化石修复技术冷门生意不“冷”

4月6日,经过6名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修复,两匹古生物化石——萨摩兽和大唇犀顺利完成修复装架,从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馆起运,飞回青海博物馆。

在天演博物馆临时展厅里,陈列着恐龙、三趾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标本。展厅背后,则藏着一间“加工厂”,里面机电轰鸣声不时响起,这里加工的不是一般产品,而是恐龙等古生物化石。这门技术听起来虽然冷门,但是生意并不“冷”。

“针尖”对化石,一块清理一个月

顺着机器的轰鸣声,记者走进“加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片大沙坑。

头盖骨、肋骨、叫不出名字的大骨架和小骨头……沙坑里,一排排形形色色的化石整齐排放。一眼望去,如同一个考古沙坑。“修复古生物化石,再小的一块石头,我们也不会丢。”天演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福东告诉记者,对于挖掘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大块头的化石容易辨认,但是也有很多非常细碎的化石,需要技师们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比对复原。

沙坑对面的工作台前,几名戴着口罩和眼镜的技师每人手里一把气冲枪,在聚光灯下,正用细细的枪头对化石进行清理。“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岩石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状,因此需要先对岩石进行清理。”王福东带领记者走近工作台,只见技师手中的枪头有粗有细,最粗的也只比记者手中的笔尖粗一点儿。

“最细小的枪头像针尖一样,而最粗的也不过0.2毫米。”正在清理一块肩胛骨的蒋小平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手中的气冲枪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仅是枪头就配备了10多种。

随着枪头移动,岩石碎屑不断剥落,让化石慢慢现出原形。“不能使用重型工具,那样有可能会损伤化石。”蒋小平说,自己面前的化石已经清理了一个多月,最初的时候有150多公斤,如今已经变成了50多公斤。“其实这个工作并不难,但是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能沉得下心来慢慢做。”王福东告诉记者,一块化石骨架一般需要先用大针头进行清理,再用细小的针头进行第二道甚至第三道清理,让化石露出原本的面貌。

四道工序,一架恐龙装两年

让化石原形毕露,只是古生物化石修复的第一步。第二道工序,技师们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化石进行修复。“对于有损坏的化石,需要进行修理。实在找不到的,就动用三维模型,根据现有骨架计算比例,做出三维模型图,然后制作模型,用石膏复原。”王福东介绍,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中,有部分骨架已经发生钙化,却还没有完全变成化石的部分往往很脆弱,稍微一碰就很容易碎,从而导致化石骨架残缺。“对于这种钙化的骨架要非常小心,已经损坏的,也只有用石膏制模后,将其修复完整。”

之后,技师们还需要对化石骨架开展第三道工序——加固。“化石出土以后,温度、湿度等环境有所改变,时间长了,有可能会风化。”王福东说,因此他们会使用固体颗粒胶,对化石进行加固,这样才能对抗湿度、温度等外界环境的变化。

走完前面三道流程后,骨骼化石会被送到另一侧的工作台装架。切割、打磨、焊接……梁英和他的同伴运用各种工具,为化石量身定做铁架用以支撑。在这里,没有标准件,因为每一根铁架都需要根据骨骼的形状进行打磨塑形。“装架完成后,古生物化石就靠这四条腿站立。”梁英指着正在装架的大唇犀化石标本解释,固定和塑形的铁条要根据化石的弯曲程度、重量等进行计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关键部位则需要用丁字形支架进行支撑。“大唇犀这种比较简单的,装架需要一个月左右。而组装一架恐龙,根据含骨量不同,从清理、修复到装架,五六个技师大概需要1年到2年时间。”梁英说。“如果含骨量不高,需要修复的地方就越多,花费的时间也越长。”

生意不冷,每年要接10单

据王福东介绍,修复一架20米-30米的恐龙,平均费用是400万元-500万元。如果只是制作同样的模型,大概需要80万元到100万元。不过他却表示,这个价位并不高。“制作一个模型,需要对每一块骨头进行翻模,半年时间完成一架恐龙模型又不能批量生产,因此利润并不算高。”“现在全国各地都新建了很多自然类博物馆,所以我们的事情还挺多。”梁英说,自己先后接到过重庆、四川、北京等很多地方的订单。

如今,天演博物馆每年都要接到10单左右的修复订单。“但是我们人手有限,一年下来只能装4台骨架标本,制作七八个模型。所以现在订单接了都做不完。”王福东说。

除了承接修复订单,天演博物馆还要向全国各地输出技术和劳务。馆长王小兵告诉记者,自己的技术团队与国内大部分自然、地质类博物馆开展过合作,像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合肥古生物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为他们提供标本的整理、修饰、装架等技术服务。“有时候,还会接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和他们一起开展野外考古项目合作。”

熟能生巧,热爱才能坚持

“这是个冷门职业,只有在北京进行学习。”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的梁英虽然才30多岁,却已经是10多年的老技师。他毕业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其间还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进修过。

在天演博物馆,像梁英这样从事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的技师有20多名,从业时间三五年到十多年不等。

由于比较辛苦,且利润不高,全国从事这个行业的团队并不多。据王小兵了解,目前在四川也只有天演博物馆一家。“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古生物化石的标本收集整理,从2000年开始,就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培养古生物化石修复方面的人才。”王小兵告诉记者,因为中科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不少老技师都是当年从四川走出去的,因此在他们退休后,自己就请他们带徒弟,培养出一个团队。“这块是恐龙的肩胛骨化石,这一块化石都不一样。而且从地底发掘出来以后,底层不同,颜色也会有所差异。“不少工人经常瞄一眼,就知道一架恐龙化石是不是完整,大概缺哪些地方。”

在王福东看来,这门技术其实并不难,熟能生巧。“关键是要热爱这个事情,才能坚持下来。”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