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新地标”!成都博物馆新馆最快6月迎客
成都博物馆新馆最快6月迎客
天府广场以西,一座“金镶玉”的建筑在阳光下耀眼夺目,这就是市民翘首以盼的成都博物馆新馆。
今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继四川美术馆新馆和四川省图书馆新馆陆续揭开面纱后,历时六年修建的成都市博物馆新馆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收尾装修阶段,最快将于今年6月1日开馆迎客,一些从天府广场发掘出来的重要文物也开始提前进驻展厅。
艺术长廊连通地铁与博物馆新馆
今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各楼层正以每个展厅为单元进行紧锣密鼓的装修,公共区域的室内顶部已经安装好天花板,吊顶采用木板格栅的方式点缀,看上去隐隐有复古之风。吊顶上的灯光、喷淋系统和消防喇叭均已安装到位,非常醒目和密集。
“主要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消防安全的标准做得很高。”城投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消防喇叭的间隔2.8米/个,喷淋系统间隔3.6米/个。
新馆分地上5层、地下4层。记者实地踏访发现,各楼层之间上下往来也很方便,可走扶梯、电梯或是消防通道。
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以后观光的人流量大,光是电梯就设置了19部,目前已有部分升降电梯开始启用,其余还在保养中。洗手间则设置在每层楼的两头和中部区域,从每个展厅出来,几步就能找到方便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从四楼拾级而上,便可到大楼的特色区域——百米观景长廊。透过长廊的巨大玻璃幕墙,便可将天府广场的全景尽收眼底,也使得这两个景点有遥相呼应之感。此外,大楼东侧地下还延伸出去,与天府广场的地下空间和地铁连通,形成一条连续的艺术长廊。
成都博物馆新馆最快6月迎客
总用钢量为北京“鸟巢”的十分之一
“新馆创下了多项记录。”城投集团介绍,总建筑面积64104.44平米,东西长60米、南北长210米,建筑高度46米,既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也是成都市最大的文化设施项目,建筑体量仅次于新近建成的四川博物院。
站在天府广场上望过去,阳光照射下的新馆有一种独特的“金镶玉”的立体墙面效果,这也是新馆最大的亮点,原来其外饰面采用德国造的2万块铜板,“铜板幕墙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铜材饰面单体建筑。”
与众多展馆突出大平面大空间不同,馆内空间异性感强,这里的内部设计运用了不少三角形单元,采用大量钢材大跨度分割空间,构造出富有层次感的框架体系和抽象几何的结构,使得在不规则中带有一种韵律感。“通过铜、玻璃的材质、色彩和质感来隐喻‘古蜀文明’,彰显成都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博物馆在参观者眼中带有历史感。”
新馆的另一个特色是总用钢量为北京“鸟巢”的十分之一左右,约为1.4万吨。为了减少地震以及地震震动对建筑及文物的影响,项目还采用了橡胶隔震垫、隔震沟等多项建筑隔震技术,施工时在地下22.8米的筏板基础顶面与地下20米深板间,设置了361个橡胶隔震垫,起到隔地震和隔地铁震动的“双隔作用”,也是国内最大规模采用隔震措施的博物馆建筑。
地下4层为文物库房 馆内不设停车场
据介绍,新馆分为公共活动区、展陈区、文物库区等。地上5层均为展厅,地下4层为文物库房、设备间和临时展厅。在展出方式上,新馆将采用4D、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布展方式。
此前,成都市文广新局在做客“面对面·行风政风热线”时曾表示,建成后的博物馆很“成都”,将立体全面地反映成都的城市发展轨迹,生动地展现老成都民俗文化传统。新馆将分为通史、民俗、皮影三大板块。在通史板块中,已有天府广场发现的石犀、汉碑等近几年在成都城市重大考古中发现的文物提前进驻展厅。
“为了争取今年6月开馆,工人们实行了三班倒,24小时加班加点进行内部装修。”成都商报记者实地踏访发现,部分新馆雏形初现。如在民俗板块中,一些艺术家正在墙上手绘成都老茶馆,还有一些正在搭建川菜的老灶,“成都的民俗生活成为这里的‘压轴戏’!”工作人员介绍,该展厅的展览将采用文物与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带回最热闹最质朴的市民生活之中,探寻成都人“闲适”“安逸”的生活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商报记者没有在新馆内找到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原来,从设计之初就没有给博物馆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城投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主要是考虑到汽车尾气排放对文物会造成损坏,同时还有安全防盗的考虑。目前,博物馆外的地铁出口已经修建完毕。无论市民是乘坐地铁1号线或地铁2号线,从天府广场西1出口出来后,即可抵达博物馆的大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