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老成都的“工匠精神”

来源:成都文广新局 2016年08月04日 14:08

成都有过许多的工匠,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在傅崇矩的《成都通览》里,有匠人的生活的展现,外国人徐维理用水墨画展现20世纪初叶老成都人文风俗的《龙骨》,也多有着意。随着城市的升级换代,这些匠人,就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因此,诗人、书法家李兴辉生出了为匠人立传的想法,遂有这一本《老成都匠人杂咏书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仔细翻阅这册诗书画集,让人浮想联翩。在谈到匠人时,兴辉先生说,查阅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及一些相关老成都的资料,行业虽多,然而以“匠”命名的职业并不多,那些人们谐谑所称呼的“跑滩匠”“编编匠”“锅儿匠(厨师)”“抓抓匠(拣中药)”却非职业命名。通过对成都匠人的仔细梳理,也就有了“书画集”中二十五匠人的职业呈现。诗是杂咏,有竹枝词的风味。随后,兴辉先生邀请书法家黄宗壤书写、画家吴万庆绘图,又有书法篆刻家何大治为之治印,就有了这册琳琅满目的成都匠人传记。且看开篇的木匠,诗曰:锯铇墨斗又梳弓,万户千家尽可通。箍桶修窗打家具,班门手艺自精工。将木匠的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再看图中的木匠劳作的现场,真是再现了其职业生活的一面。犹记得20多年前,打家具还是时髦的事,采买了木料回来打出称心如意的桌子、椅子,似乎那才是踏实生活的象征,也是家里的大事。如今已难以见到木匠的踪影,家居市场里的形形色色的家具用品替代了过往记忆,想来不免让人感叹时光之流逝。再来看补碗匠,诗记:吱吱断续听丝竹,钻孔犹如拉二胡。破碎金瓯镶补后,江山一统展宏图。书中有图,补碗匠在修补一只破碎的食器,右边放着已补好的两只碗,左边则是挑着的工具箱。这样的场景恰是昔时卖货郎的一行了。旧时家贫人家,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碟,舍不得丢弃,就等着补碗匠的到来,将碗补过即可再度使用。不只是补碗,盆子、铁锅有了破漏之处,也需其来修补。我曾围观过,感叹那精湛的手艺,居然能使破碎成几瓣的物件又恢复了原貌,真是神奇。在这部匠人传记里,兴辉先生记录下了铁匠、杀猪匠、剃头匠、刀儿匠、篾匠、花匠、石匠等等的日常生活,多为其工作现场,恍若让人走进老成都的街巷,遭遇这形形色色的匠人。在阅读这些匠人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勾起某一段陈年旧事,温馨,有时难免有些辛酸味。又如序言里画家张幼矩所言:在当下,炒作之风盛行,为扯眼球,不惜以猥琐的猎奇心理去表现一些昔日风物。加以嘲讽讥刺或施舍一点伪善的同情,生生地自画出一副救世主的嘴脸而非常令人反感。这本集子的作者则不然,他们保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良心,用诗书画颂扬了传统的“工匠精神”,让那些与往昔市民生态息息相关的形象在旧事追忆中给予朴素情感的回恋,让那些相违已久或无缘识旧的人感觉到岁月沧桑中民族情愫的本真,使一个世纪的风尘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光彩。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