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同仁路出土佛像
2014年12月15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成都市下同仁路126号(原成都市水表厂)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和收获。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易立介绍,同仁路126号古遗址是唐代晚期以后修筑的成都城墙的西墙,南北长约45.5米、最宽处约23.5米,最高处约6.7米。本次发掘共发掘出百余件红砂岩石佛造像。红砂岩石是成都周边常见的石材,由此可以推测,这些雕刻精美、弥足珍贵的佛像,大多是在成都本地雕刻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个别造像外的贴金尚存,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这次出土的佛像数量多、类别丰富、时间跨度长,保存完整。从造像题记及风格推断,这批佛教石刻主要为南朝萧梁至宋代早期的作品。这批石刻佛像包括单体佛、菩萨、天王像,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其中一件背屏式造像上有南朝“梁天监十五年”发愿文题记,是1500多年前,造像者为他的亡父亡母所造。
成都博物院佛教考古研究室主任雷玉华认为:“与以前相比,这次出土的佛像实属罕见。造像的造型、莲座、帛带的技术也与以往出土的不太一样。个别造像上还有修复使用的痕迹,且修复得很精美。从修复的技术看,有些修复技术和现在的修复技术基本相同。这批佛像,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很有科学研究价值。”据史料记载,成都城内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寺庙有43个,此次出土的石刻佛像究竟出自哪个寺庙,至今仍然是个谜。2014年在下同仁路出土的佛像,其中的佛坐像和天王坐像两件作品现在收藏在成都博物馆新馆。我们邀请到了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出版了三卷本《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的石刻艺术研究专家向以鲜先生对这两件作品进行了解读:“南朝虽然佛事炽盛,但留存于世的佛教造像却十分稀少,这可能与北朝重石窟重实修、南朝重义理重寺院有关。南朝政治中心在建康,而文化艺术及佛教造像中心,却在成都。”“这件天王舒相坐像(当为南方毗留勒叉天王)与另一件倚坐托塔天王像(北方毗沙门天王)属同时作品。这件天王造像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并非唐代的,应该不会早于五代,更大的可能性是宋代石刻。
据考古现场报道:从部分坑内(如H3)伴存出土的瓷器判断,埋藏时代在五代至北宋初。天王像多为立像,舒相坐或倚坐像十分少见,值得研究雕塑史或图像史者高度重视。”“这件佛坐像,螺发长耳,头光残,面容圆润慈悲,眉宇轮廓分明。结跏趺坐,持禅定印。U型阶梯衣纹胸前结节,悬裳自然下垂,呈羊肠状。刀法洗炼老道,表现出典型的南朝后期风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