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团在文化馆“安家”了
8月16日9点过,王捷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省文化馆,打开五楼舞蹈排练厅的门窗,等待队友们到来。
“我们抚琴艺术团是第一批‘入驻’省文化馆的民间艺术团,算起来有15年了。”王捷对记者说,“艺术团以公益演出为主,没有多余的经费租赁排练场地,如果没有文化馆免费场地支持,我们可能连一年都撑不下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文化馆承担着为老百姓提供文艺活动阵地、组织文化培训课程及打造民间文艺队伍的角色。省文化馆和成都市文化馆等积极探索高效直通基层的“流动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
文化馆排练厅火了预订需提前半年省文化馆数字化中心主任刘蔚向记者介绍,随着近两年老百姓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增长,省文化馆四楼、五楼的7个排练厅和培训教室都被各类群众艺术团体预订了。“我们会提前半年统计各个民间文化团体的使用需求,轮流排队。”刘蔚拿出一份“2016年文化馆社团活动与培训班教室安排表”给记者看,“抚琴艺术团是每周一下午和周二上午在五楼舞蹈排练厅,巴蜀合唱团则是周一晚上在音乐排练厅……”
除了提供活动场地,省文化馆也对场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是否在预订时间充分使用场馆、对场馆内的器材维护情况如何都将成为考核的指标,直接影响下一轮预订场馆的优先级。”刘蔚说。此外,文化专干还定期对文艺团队进行业务指导。有如此的“孵化”条件,木偶艺术团、票友京剧团、巴蜀弦乐团等民间艺术团体都在省文化馆“安家”了。在成都市文化馆,最热闹的时刻莫过于每周末的“成都百姓故事会”。
8月13日,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李明馨应邀为市民讲述了林徽因在李庄的故事。专门带孙子赶来听讲座的成都市民张峰玉告诉记者,每周末来文化馆听故事已成为他们家的固定“节目”。“故事会的内容丰富,生活健康、社会热点、职业技能等都有,我们一家老小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据统计,从2006年开办至今,“故事会”已经举办了近600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活动场地有限文化馆需“无边界”“当大家在文化馆听故事的时候,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在府城社区石羊市民活动中心同时开展。”成都市文化馆工作人员郝弋告诉记者,文化馆场地有限,如何让文化活动覆盖更多百姓成为当务之急。“今年开始,我们尝试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的‘文化连锁店’模式,首个‘连锁店’就在府城社区。”成都市文化馆统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将全市优秀资源下沉到最基层,“成都百姓故事会”“名师大讲堂”等品牌文化活动,都会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放在社区市民活动中心举行,方便老百姓就近参与。“像13日的‘名师大讲堂’,我们邀请美好厨房的大厨现场教小朋友和家长制作面塑,吸引了23组家庭成员参与……”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品牌文化活动成果,成都市文化馆还编辑出刊《百姓故事会》《成都故事百家谈》《成都掌故》等故事类书籍,向全市3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站(中心)和333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免费发放,全年发行量超过12万册。同样是做“无边界”的文化馆,省文化馆从今年起将其品牌文化活动——巴蜀文艺讲堂带出场馆,走向全省各地。与讲座一起走下去的还有展览、交流会、培训以及赠书等文化惠民活动。
?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说,今年的巴蜀文艺讲堂开启了“下单点菜”模式,市州文化馆可根据当地文化需求和近期“文化热点”向省文化馆“下单”。“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邀请主讲嘉宾,衍生的各项品牌活动也将围绕讲座主题来组织,真正做到‘按需供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