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船棺漆器风采依然 文保专家开了什么“秘方”?
作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成都商业街船棺葬,自出土后就被秘藏于成都文保中心进行精细修复,从未与公众见面。如今,商业街船棺与随葬漆器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安家,成为该馆当仁不让的镇馆之宝。经历了2000多年沧桑变化,巨型船棺为何依旧能焕彩生辉?漆几、漆案、漆禁、漆俎形器等宝贝的纹饰精美如初,为何丝毫看不到岁月的痕迹?成博文保专家,为市民解密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如何精细修复。
船棺由楠木整木凿成墓主身份地位显赫走进成都博物馆新馆二楼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展厅一侧,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战国时期,开明因治水有功,死后以船形棺木为葬具,这是船棺最初的由来。”听着讲解员的解说,观众们连连点头。在船棺的一旁,陈列的随葬漆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变形龙凤纹、饕餮纹与云气纹等精致纹饰,红与黑的经典配色和粉彩的点缀,使随葬漆器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据了解,2000年,在成都商业街施工现场,人们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船棺葬,距今2000多年,墓坑中现存船棺、独木棺17具,墓中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令人惊讶的是,墓坑中所有棺木均用贵重的楠木整木凿成,葬具下面垫有纵横交错的枕木。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出的两件船棺为11号棺和9号棺,棺长分别为4.77米和4.52米,属于中型棺。棺木两端平整,底部被修整过。棺盖和棺底是由一根整木从中剖开所制成,各占二分之一,这就保证了棺盖有足够重量,不会轻易被掀开。在这17具船棺中,最大的一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船棺,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极为显赫,专家推测,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很可能是古蜀国最后一代王朝开明氏的家族墓地,甚至是蜀王的陵墓。成都商业街船棺遗址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顶尖团队携手合作修复跨越十余载在惊叹于2000多年前巨型楠木船棺保护完好的同时,你可知这两件巨型楠木船棺能够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中展出,堪称跨越了整整十余载春秋的奇迹。
成博文保专家揭秘道,对商业街船棺这样体量巨大与内外腐蚀度不一的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于2011年邀请了在竹木漆器文保修复领域内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来指导对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自2011年以来,双方十余人组成的联合团队,在我市北湖考古整理基地临时保护工棚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修复工作。该专家说,由于船棺一来体量巨大,二来需整体浸泡在液体中,脱水保护与修复现场经常水流遍地而导致夏季蚊虫肆虐和冬季冰冷刺骨。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联合团队整整用了4年时间最终完成对船棺的脱水保护,并赶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开馆前完成了对船棺的干燥处理,今天的观众方能一睹2000多年前开明王朝蜀王船棺的模样。
漆器修复考验真功夫修复师大展超群技艺相较于对巨型船棺的保护与修复,对于集中国漆器工艺之大成且位列中国四大漆器之首的成都漆器的鼻祖——商业街船棺葬随葬漆器的保护与修复,则展现了文保修复工作者们指尖上的功夫。专家透露,首先开始的是对漆器的保护工作。随葬漆器刚出土时都处于极度饱水状态,由于常年浸泡在充满微生物的地下水环境中,出土漆器已十分糟朽,有的甚至碎成多块。因此,随葬漆器需要被浸泡在药剂溶液中进行加固、脱水,以使其结构强度提高,单是这一过程最少就需要两年。对漆器的保护工作完成后,漆器修复工作才能开始。
据成都文保中心修复师介绍,“漆器修复组的三人团队在荆州文保中心楚式漆器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杜道子的指导下,全程采用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漆器修复工艺。”传统漆器修复工艺分为胎体修复与漆膜修复两个步骤。胎体修复又分为四个步骤,即粘接、补配、打磨与修复底灰层。在漆器胎体表面完全平整光洁后,修复工作才能进入到最艰难的步骤,即对漆膜尤其是对面漆的修复。上面漆时,修复师需达到“纤细分明微妙,色漆者大美”的要求才算成功,即漆色需达到与文物本体颜色“远观一致,近看有别”。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一个修复师可能要通过一辈子的经验积累与钻研参悟才能达到。正是由于修复专家的超群技艺,观众才能在展厅内如此真切地感受到2000多年前成都漆器的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