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升全国示范 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马当先

来源:成都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15:58

明月村的孩子在上书法课 蒲江县文明办供图

继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级试点城市后,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再次迎来重磅好消息。昨日记者获悉,我市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级试点(以下简称“两项试点”)的考核验收,在全国30个试点地区综合评估中进入第一方阵(全国仅6个地区),成功将试点经验转为全国示范,并成为全国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标准化建设示范城市。这一项项荣誉,再次印证了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凡实力。

市民在演奏乐器 摄影 谢明刚

创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定制

最近,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火起来了!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明月村俨然成了一个热词。明月村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源远流长的制陶、染织、竹编等手工艺传统,还因为艺术家、文化创客与村民们和谐共处的公共文化模式。

成都抓住“两项试点”建设契机,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公共文化新模式。“群众在成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百姓点菜、中心配餐、政府买单’。”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形成了“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衡,以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文化管家”模式则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社会组织作为“文化管家”,管理综合文化站,从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该负责人还介绍,我市还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文化资源,突破现行市、县、乡、村四级行政体制限制,将“文化连锁店”开进社区,实现精准化服务。“机构托管”模式是通过政府采购,引入了两家文化机构“托管”公共文化机构,既解决了编制、人才不足等问题,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多与政府直接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此外,“茶馆文化模式”则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包容性、贴近性、个性化的优势,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

文化活动 场次和质量明显上升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开展“两项试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文化活动场次和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群众满意率也在逐年升高。

据了解,2016年,市委督查室对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文体活动综合排名由2015年第7位提升至第1位。我市多次在国家文化部组织召开的会议上交流“两项试点”工作经验,国家文化部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是:标准设置科学、服务类别全面、服务标准量化,走在全国前列。我市“两项试点”经验不仅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也为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胆探索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成都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两项试点’入场券的省会城市。开展‘两项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无先例可参照,因涉及部门多、覆盖面广、组织难度大,需要改变以往公共文化资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能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服务内容不丰富、供需渠道不畅等问题。”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难题,他们积极思考,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试点问题。

该负责人向记者解读道,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与成都统筹综合运用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密不可分。我市先后编制了《成都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暨2025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22项和四川省45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成都实际进一步拓展完善,制定了78项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在全市范围开展示范点建设评选推动“两项试点”建设,全市共建成三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57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428个。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创造性地提出了“5+4+N+1”基本模式,促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建共享。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思维,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5+4+N+1”基本模式

“5”代表多功能室内文化服务、电子阅览室数字服务、图书室阅读服务、广播室播放服务、户外广场开展室外文化活动服务5项核心服务内容;“4”即4项必备服务内容,包括每个中心应具备文化宣传、党员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功能;“N”,即各地结合实际自行选择开展的其他可纳入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如电影放映、养老助残、社区救助、心理咨询等;“1”是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

本报记者 王嘉

编辑:孟辰一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