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敦煌雕塑 连尘土都可还原
敦煌雕塑图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吸引着来自全国观众的关注。保护敦煌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不凡的艺术宫殿——敦煌莫高窟经千年风雨正在消失,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将它留下来?怎样在不伤害壁画的同时记录下所有细节?2月28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做客成博,为观众带来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的讲座,为观众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好莱坞加工
敦煌记录资料
2月28日的讲座座无虚席。讲座一开场,吴健便为观众介绍了“数字敦煌”项目的研究、实施和技术成果。其中,他们对敦煌塑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及三维打印的技术创新,在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属首创之举。“我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差不多36年。这36年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摄影的手段对敦煌石窟的文物进行拍摄,过去大量的出版物就是我们在20多年前、30年前拍摄的。”吴健透露,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开始了敦煌的数字化工作,应该说在全国文物行业里面,敦煌研究院起步比较早。
吴健介绍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就用传统的照相方法来记录敦煌壁画和塑像。1998年敦煌研究院跟美国西北大学进行了合作,通过架设轨道,平行移动,逐行拍摄,覆盖式地把敦煌壁画进行记录,进行采集。最后摄影素材还通过好莱坞这个电影工厂进行了加工。
转化成数字化
不是为了锁柜里
敦煌数字化保护团队一年基本上要完成20个洞窟的采集工作,10万张图像的处理工作。“通过原始数据,我们形成了数字的资源,把这个数字资源又转化成数字化成果,我们不是说采集完、处理完以后往柜子里面一锁,还要利用,这就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而且还要把这个成果,进一步研究成文化衍生品,这几年我们就在做这个事情。”吴健告诉观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已经做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119个洞窟,可以说主要的洞窟已经有数据了。整窟的图像拼接处理57个,洞窟空间结构是113个,雕塑三维重建17身,大遗址三维重建2处。石窟虚拟漫游节目101个,对外技术支撑7处。
吴健透露,做学术研究,一般的浏览用扫描的技术完全可以,但是文物的数字资料留存甚至需要比原件还要大的数据,扫描技术往往不够。他举例道,比如二维拍摄壁画数字化的时候,他们选取图片中间的核心部分,边缘部分品质不好的不用。一幅普通壁画的数字图片就需要上千幅去拼接。“你可想而知它出来以后是十几个G的文件,它要达到300DPI,甚至特殊用途里面要达到600DPI,就是为了以后不同的用途。”他说道。
吴健一边在大屏幕展示三尊高4米多塑像的3D打印图片,一边介绍说,拍摄一个雕塑,数字保护工作人员要拍摄800多个角度,进行合成处理后,进行3D打印。记者看到,这3D打印逼真地还原了原作。连尘土都依稀可见。“我们做这个数据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而是它去展示,我们进到洞窟看到是有局限的,因为不可移动,但是我们数据展示,我们可以360度来展示这个佛像,在现场是看不到的。”他说,数据不仅要保存下来,更重要还要广泛地去应用,应用到极致,去展示敦煌彩塑特别是唐代的这种美。
VR虚拟漫游
让你随时上网游敦煌
吴健介绍说,观众可以通过敦煌研究院成功上线的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和30个洞窟的VR虚拟漫游节目,感受到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VR虚拟漫游。他说,敦煌官网上线的数据库叫数字敦煌资源库,观众可以免费浏览。如果是做学术研究或者非商业性用途,观众可以给敦煌研究院提供一个申请,便可以获得授权下载。据悉,下一步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资源库,达到全球共享。我们该网站的点击量是150万,很多游客到敦煌,去年敦煌接待130万游客,他们网上浏览是150万,所以今后旅游的数据统计,应该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统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