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形成“成都共识”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现场
嫘祖蚕丛织锦绣 “一带一路”写华章
天府之国作为丝绸之路交汇点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推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昨日,由中国史学会、光明日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都学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家单位共同主办,敦煌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博物馆、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5家单位联合承办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佛教协会,以及美国、瑞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机构的90余名中外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学术大咖们畅谈天府之国在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形成了“成都共识”。
蚕桑种植历史悠久 织锦工艺全国领先
在“成都共识”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天府之国蚕桑种植历史悠久,织锦工艺全国领先。蚕桑文化与稻粟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四川是中华丝绸文明起源地之一。从三星堆遗址青铜立人像可直观青铜时代蜀地丝织制衣的高超技艺。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部木制织机模型和14个纺织工匠彩绘俑,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世界纺织织锦技术最高水平。蜀锦为“天下母锦” ,与宋锦、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四川既是蚕桑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丝绸工艺领先地,史称“锦缕专为蜀有”。有史以来的天府之国不仅为“丝绸之路”沿线提供源源不断的丝绸商品,而且为世界文化生活提供了精湛的工匠精神和精美的艺术创造思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提出:四川盆地是蚕桑的摇篮和原点,世界了解中国是从丝绸开始的。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历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的遗存,四川在渔猎时期,即传说中的“蚕丛”时期,就出现了采桑养蚕的习俗,养蚕缫丝的生产技艺,四川是发源地之一。
四川多条商贸通道 辐射丝路沿线国家
“成都共识”中提出,早在汉代,张骞就证实了“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可从成都经云南、缅甸到达南亚、西亚。北上的古蜀道,如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则可与“北方丝绸之路”紧密相连。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蜀锦护膊,不仅证明成都很早融入北方丝路,而且表明成都很早就把中华文化传播到西域和海外。向西向北经关中到河套地区、蒙古高原,古四川则与“草原丝绸之路”连接。向东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广泛交往。史实表明,四川从古至今与南方、北方、草原和海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具有作为主线之一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论坛中指出,张骞曾经到过蜀地,他从西域回来以后,汉武帝指令他从四个方向寻求通向古印度和阿富汗的这条道路。
提及天府之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张海鹏评价道,成都平原长期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地位是毋庸置疑。
丝路文化绚丽多彩 整合资源锦上添花
“成都共识”认为,“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四川与诸丝路的广泛联系,既使巴蜀文化广为传布,又使域外风物不断涌入。丝路上的茶马互市兴起于唐、盛于宋明,前蜀永陵“二十四伎乐”中的乐器如羯鼓、贝、竖箜篌等来自南亚中亚。早在西晋,中国僧人通过川黔 “牂牁道”赴印度求法。唐代玄奘经成都走向西域、南亚。无相禅师以新罗国王子之身入蜀求法,成为大慈寺开山祖师。唐代,雕版印刷源于成都,西川印子流布海外。宋代成都雕印第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开宝藏》,域外翻刻为《高丽藏》。回望漫漫丝路,四川作为丝绸之路交汇点、枢纽地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巴蜀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专家们认为,时光跨越4000年,丝绸之路演变成为一个名词和符号。除了真正的丝绸之外,还有茶叶、香料、食盐、花木、陶瓷在这条道路上运输和交易。古往今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发展之路、和平之路。
大力弘扬丝路精神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
“成都共识”最后提出,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结合部,是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自古以来历史上的四川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连接起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通道路,共同铸就了我国千百年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正更加主动自信地参与国际人文交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精神境界,大力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目前,四川正积极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新时期的丝路发展网络体系。
声音
希望“丝路之魂”
成为学术研究新起点
在昨日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博士、美国大都市艺术博物馆东方部原研究员朱扬明等海外文博机构的管理者纷纷赞叹成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对此次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魂”大展赞不绝口。他们也从自己的角度,为天府之国的文博建设出谋划策。
研讨会上,许杰博士发表了题为《丝路研究的新视野:读“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有感》的主旨演讲。在许杰看来,本次文物特展第一次把四川放在了丝路网络的中枢位置,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四川在各条丝路上的作用,乃至四川在中国境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文化交流中的位置,意义非凡。“上月26日,我有幸参观成都博物馆隆重举办的《丝路之魂》大展,展览着实令人赞叹不已。”许杰感叹道,展览在规模和展品等级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他认为,《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策展手法最为精彩之处,就是其独特的地理视角,或者说地理重点。“以天府之国为视角,为主线,以此来观察和贯通‘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所蕴含的文化交流的大局面。”他说,“希望此次展览可以成为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在宏观至微观的各个层面上激发崭新的学问。”
听闻“丝路之魂”大展参观人流量超过了百万,朱扬明感慨道,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通过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展览参观数量虽然是表象,但是可以印证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人们热心文化事件。
解读
敦煌美了几千年
魅力到底从何来
“丝路之魂”大展饕餮盛宴即将收官,配套的专家讲座也所剩不多。昨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做客成都博物馆,用美术家的视角为大家解读敦煌之美,带领观众们感受美了几千年的敦煌。
侯黎明,1982年1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学部日本画科平山郁夫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客座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艺术保存修复专业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从事壁画临摹研究和美术创作,对敦煌石窟艺术有独到的见解,积极倡导壁画艺术的传承创新,并为“敦煌重彩”艺术的创新与实践做了突出贡献。
自公元4世纪起开凿的敦煌石窟群,汇集了西域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与中原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多元文化的美学价值。侯黎明先生在本次讲座中展示这一地域艺术面貌,带着观众们跨越时空,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时代对话,重温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意向,瞻仰中国佛教艺术,体会敦煌所彰显的艺术的不朽与崇高,了解它为何无愧于“沙漠中的美术馆”这一赞誉。(雍寒月 记者 王嘉)
原标题:嫘祖蚕丛织锦绣 “一带一路”写华章
编辑:李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