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中:谈谈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8年01月31日 13:51

编者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它像潮水一样浸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艺术品交易领域同样也影响着传统经营模式的发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业态是艺术品交易市场转型的一个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空间。今天我们来听一下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评论家、书画艺术大数据评估体系课题组成员田旭中作何解读。

说艺术品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又一个投资热点,这话没错。随举一例,1955年,齐白石的一幅四尺对开条幅卖价10元,而现在同样尺幅的画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至于拍卖过亿不去说它,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因素,但市场上卖个几百千把万却非常靠谱。六十多年翻了500倍至1000倍。请问还有什么商品比艺术品增值快?

中国书画鉴藏史记述,中国有五次收藏盛世,第一次是宋朝收藏盛世。到明朝,进入第二个收藏盛世。清朝乾隆年间,进入了第三个收藏盛世。第四次收藏盛世的时候,就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第五次收藏盛世就是改革开放至到现在,而且未来一二十年是黄金机遇期。

问题是,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名家真迹是越来越少,所以市场上才出现许多大名家的赝品。认清真伪当然不是一两天的事,得靠很专业的本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各类画廊的作品价格是否公平合理,也很难说得清讲得明。竞价拍卖的好处是过程和价格公开公平,但麻烦在于如果买家和卖家联手作局炒作,这个天价就很离谱了。而中国这样离谱天价时有所闻。至于赝品进入拍卖已经属于另一码事,与价格无关。

关键是谁来为艺术品定一个公平合理价格?在一对一议价的时代,信息是封闭的,价格或高或低因人而议,弹性太大。而在一对多的集中竞价时代,因为信息相对公开,定价权发生了转移。即使拍卖的公开仍然是有限的公开,具体只体现在竞价环节。如果在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中,金融从业者希望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需要设计出更加公开,有利于信息流通的交易方式。

许多人面对扑朔迷离的艺术市场畏首畏尾,说白了是担心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脱节得太离谱。因为前几年的泡沫现象已经让人担惊受怕。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定价才算艺术品相对合理的价格?专家给出的方案和建议都有其合理一面,但是鉴于美术品的生产过程本身相当复杂,同样一个名家,精品、佳品及一般应酬之作,其艺术价值相差很大。而市场更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任何一种方案有一定缺陷。

那么,当下收藏和投资艺术品有什么策略和高招?时代的发展已经催生了新的事物,这就是一个新的策略和方法。那就是再别去迷信那些所谓的大名头,什么主席、院长、教授、一级美术师或是获过什么奖,也不要仅仅相信拍卖纪录,有些很有成就的画家并没有什么显赫身份,也没有多少拍卖纪录,重要的是考量艺术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看学术价值贡献。在学术方面,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及其创新能力将会受到格外关注。

如今一个重磅利好消息,现在研发了中国艺术文创lP价值评估体系。这个体系是北京、天津、山东、深圳、成都一些专业智库多年研究的成果,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学术分析研判成果,充分考虑了当前国内艺术品及其相关产业创作、生产、消费、推广各个重要环节,也充分兼顾了不同体制、不同年龄、不同艺术类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出的数据既有易于操作的刚性特点,也具有适度弹性,应当说是一个相对权威、科学和公平、公正的指标体系。

这个大数据评估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和解决了艺术领域长期以来不好评估、难以量化,不易掌握的弊端,为新时代的文创产业提供了重要利器,对推动艺术与产业、艺术与金融、艺术IP的孵化有重要意义。在不远的日子,人们打算投资哪位艺术家或哪件作品时,用手机就可以迅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去运用科学的数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那么做艺术品投资、收藏和融入相关产业,无异于盲人瞎马,难以逃脱被忽悠的命运。大数据当然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分折研判利器,如果把我们的投资和收藏的决心建立在大数据前提之上,同时再通过咨询资深鉴藏家,那么肯定会不走弯路和少走弯路。

编辑:张强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