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语版《茶馆》蓉城首演 台上台下“麻辣”不停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7年12月22日 11:24

大幕拉开,阶梯式舞台大摆龙门阵,麻辣烫味儿的叫卖声起起伏伏,手巾板儿满天飞,春熙路的大茶馆一副市井气派……在圆满结束了北京的全国首演之后,12月19日至21日,四川话版《茶馆》回到成都,在锦城艺术宫上演,经典的剧情、极具川味的表演,给家乡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听觉之饱满的盛宴。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8年由北京人艺首排,历经近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如今,为了呈现给观众一出真正意义上的四川《茶馆》,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邀请到北京人艺著名川籍导演李六乙,力求将这部上演数十年的“奇迹”,打造成全新版本——从普通话转成川话、融入四川茶馆文化,庆祝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

在演出现场,四川话版《茶馆》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用四川话进行表达,展现老舍作品中风趣幽默的语言蕴藏的思想内涵。“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等台词,用四川话演绎也让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同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川金钱板表演艺术家张徐加盟该剧,中场用金钱板代替传统幕与幕切换的评书说唱,展现原汁原味的成都茶馆文化。

高强度排练 细节要求精益求精

《茶馆》里,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上演了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以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50年间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老舍在《茶馆》中机智俏皮的话语,有时使人发笑,有时催人泪下,发人深思,被称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哀歌,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葬礼”。

话剧《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称其为“镇馆之宝”也不为过。可说到“茶”,自老成都起就有“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这样一句话,“茶”已成为成都人摆不脱、舍不掉的生活习惯。当老成都遇上老舍先生的《茶馆》,其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着实令人期待。再加上曾打造出《四川好人》《北京人》等名剧的北京人艺著名川籍导演李六乙的加盟执导,更为该剧增添了不少看点。

《茶馆》剧组进入排练场排练期间,每天排练8、9个小时,虽然强度很大,但每位演员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四川人艺艺术总监、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扮演者贾建立也曾在排练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他透露,“李六乙导演很有个性,也很有想法,他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来发挥,但实际要求非常严格,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剧中饰演“反派”宋恩子的青年演员李智颖也表示,“导演让我们去找到自己对角色的表达,去丰富这个人物,不存在对与错。看似宽松其实他对工作方法、表演能力、人物表达的要求也更高,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非常精炼的东西。可以说,我们都是怀着很大的敬畏之心演这部戏的,一丝一毫不敢懈怠。”

融入四川元素 打造川版《茶馆》经典

《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之一,不管是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老版,还是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领衔的全新阵容,都给剧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次四川人艺版《茶馆》所进行的最大的创新便是将北京方言变成了四川话,台词更加生动、机智和幽默。

不过,要想把老舍先生原著中所有的北京方言都“移植”过来并不容易,“所有的台词都一定忠实于原著,写的依然是北京地域的故事。但其中有些话确实找不到相对应的更准确的四川话,比如‘硬硬朗朗’‘大令’等,这些就暂时保持老舍先生原话。”贾建立说。

除了方言的运用,川版《茶馆》与北京人艺《茶馆》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对人物的理解和舞美上。“剧中所有人物的解释,都是按照我们演员自己的理解来演绎和表达的。在舞美上,除了保持前三张桌子,后面的背景一看就是川西茶楼的风格。喝茶的道具,也从北京大碗茶变成了四川盖碗茶。”

两地表演成功 让经典焕发新活力

据悉,此次在家乡上演之前,川话版《茶馆》已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演,非常成功。整个表演既忠于原著,在语言表达、导演手段、演员理解、灯光舞美等方面又不同于北京人艺版本,让经典换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在剧迷中引起很大的讨论。而在成都的表演也因充满老成都风情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晚清时期的成都街头,备受大家好评。

据悉,此次川语版《茶馆》在19日至21日期间于锦城艺术宫的表演很受市民喜爱,演出异常火爆,90元起的票价在开售后迅速被抢购一空。错过此次演出的市民可多关注成都的话剧演出信息,期待能抓住下一次的演出机会。(综合华西都市报 北京青年报)

编辑:高榕 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