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恒艺术创作与中国士人画的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川籍画家王敬恒(1928-2012)正是一位大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着力艺术创新,独创“新中国士人画”的艺术家。
“士人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宋代大文豪苏轼提出来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作画贵有意气,把创作者志于弘道的胸襟抱负和思想学问贯注其间。从而反对以摹拟自然为能事的宫廷绘画,斤斤陶醉于笔墨小技的职业绘画。
遗憾的是,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士人气概表失殆尽,士人画亦不复存在。
晚明董其昌标榜的所谓“文人画“日渐萎靡,早已不能与宋元士人画同日而语。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山水画家虽有创新之举,但由于各种原因,思想受到束缚,格局受限,其中重要原因是士人气不张。
而王敬恒先生则以极大勇气创造新士人画,存亡继绝,把宋元士人画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他生前把自己100幅经典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彰显出他以绘画弘道的博大胸襟和文化抱负,对当今画坛上最缺失的士人气是一个有力的反拨,极具现实意义。
据有关机构对艺术家价值评估系统显示,王敬恒网络大数据评估指数位居全国前茅。
一、在善于传承中创新士人画
1928年,王敬恒生于成都商人家庭。1935年读小学。中学沒毕业进药材铺当学徒。对知识追求可谓是王敬恒的天性。学徒期间他在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长期旁听,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36岁那年,他弃商学画。悟性极高的他从《芥子园》入手动笔,花卉锁定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随后,还是觉得山水更能抒发思想感情。
山水画底蕴深、难度很大。为把历史脉络弄清,他学沈石田、龚半千、黄公望、吴镇、陈道、梅清、石涛、董源、巨然、董其昌、八大山人、黄宾虹等。
没有见过这些画家的真迹,只能用收集到的零星图片用心揣摩。
随后,又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特别对黄宾虹的笔法墨法感兴趣。他的艺术感悟和天才般的技法技巧得到了陈子庄的欣赏和激励。陈子庄反复告诫他“画贵有自己”。
随后,王敬恒潜心研究黄宾虹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画贵有自己”,须以自然为师。王敬恒选择了前人没有涉足的领域去领略大自然的神秘与唯美。
1983年,王敬恒长途跋涉到了距离成都360多公里的马尔康。在那里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之旅。马尔康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200米左右。
王敬恒心里明白,历代绘画大师都没有来过这里。他一住就是三个月。与这里山石林木朝夕相处,心感神交,为日后艺术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8年,王敬恒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全新的题材与画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可此时的王敬恒又做出新的决定,谢绝一切活动,重新闭门读书习画。
中国山水画怎么走?川西高原写生让他向更高的层次思考。他重点探索研究山水画理论,又对以书法笔法入画进行探索创作。系统研究了黄宾虹。
这期间,他深感本民族文化之不足,必须吸收西方思路来充实自己。他系统地研究了塞尚、梵高、毕加索等西方绘画大师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观。
他这一“封闭”,就是13年。2000年,王敬恒带作品八幅山水“出山”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世纪之门”大展,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邀请他做专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王敬恒为客座教授。学者研究、媒体推送、高校邀请,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捐赠画展,王敬恒艺术符号成为中国画坛的新名片。
二、在创造性转化中丰富发展士人画
2016年,在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国家文化市场评估中心发布了“把王敬恒艺术打造成天府文化的世界名片的建议”报告,并提出王敬恒是宋代以来创作“新中国士人画的艺术大师”。
王敬恒的贡献主要体现如下:
历史价值。宋元士人画传统衰落百余年,成都当代画家王敬恒存亡继绝,重振士人画传统。王敬恒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典范。
他既是传统绘画的继承人,又是现代艺术的创新者,更是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连接转换的一个成功样板。
他的作品重视意境开掘,体现了艺术形象与与哲学思想的高度统一,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深厚的创造力,其作品是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双重体现;他绘画中的写意性和书写性达到罕见的高度,堪称大师风范;他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形式,创造出了生命体验的崭新符号和新颖独特的绘画语言;他淡于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实现了人品与艺品的完美统一,成为自宋元以来中国士人画大师级人物。
艺术价值。如果把王敬恒艺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也是有意义的,八大山人学倪瓒而独有心得,作品清寂空旷。
黄宾虹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于积墨之法独步一时,作品浑厚华滋。王敬恒精研前人,融汇贯通,笔法繁复而灵动,墨法自然而多趣,作品大气放逸。
要而言之,八大山人作品可概括为“清寂”,黄宾虹作品可概括为“沉厚”,王敬恒作品可概括为“放逸”。“逸”是绘画最高的格,这是宋人黄休复提出的观点。
王敬恒与陈子庄的绘画风格比较也有意义。王敬恒受黄宾虹影响比较大。这两位艺术家在绘画观上有惊人相似处。那就是宋人写意精神,不过黄宾虹走的是传统路径,用简约主义的方式表现,如山水、花鸟、人物,画得很简率,用笔简,构图也简,可说是用减法。
这种画法实际走的齐白石路子。而王敬恒反其道而行之,走的是现代路径,用表现主义方式进行创作,山水画得很饱满,很繁复、很有张力。他的山水不是自然主义而是浪漫主义的,是情感化的山水。这是与传统写意山水最大的不同。
他的山水笔触短而繁,构图满而繁,可说是用加法。这种方式元代王蒙采用过,但王敬恒进一步发展了,突出了生命的主体性和书写性,表现得更加鲜活灵动,这种画法近百年来还没有过,这是他对中国山水语言的一个重大贡献。
当然他的花鸟和人物也画得很简洁。王敬恒的山水更富有现代意味,更符合现代人的的审美情趣,应当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新名片。
学术价值。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皮道坚、刘骁纯、王林、鲁虹、殷双喜、冯斌、赵力、田旭中,著名画家周韶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均专门研究过王敬恒艺术的学术意义。
研究认为,把王敬恒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个案来研究和推广,让全国学者、批评家以及艺术市场对王敬恒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空前关注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敬恒艺术创造了五个高度:一是立意的高度,表现为水墨写我;二是笔法的高度,表现为繁复灵动;三是墨法的高度,表现为水墨晕章;四是章法的高度,表现为饱满壮美;五是用色的高度,表现为明艳不俗。
王敬恒的艺术人生不仅丰富多彩,更给我们留下重要启示:
一是以观察自然的情感和角度,怀古不为古所制,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二是对中国画的理论和技法的突破,在思想创新、题材创作、笔墨语言和色彩表现都有新的学术价值;
三是心境自然、甘为寂寞,干净的心才有真实的艺术,旁观者的眼才有不同与其他世人的视角;
四是学习永无止境,又善于接受人类的智慧为我所用,而又有新的创造。
王敬恒艺术心得集中在他13篇文章约4万字的心得当中。这13篇文章将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宝贵精神遗产而永载史册!
三、在学术思想和大数据支撑下立起当代士人画丰碑
王敬恒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绘画作品。
他是中国第一个创作藏羌高原系列作品的画家。在捐赠中国美术馆的百幅作品中,绝大多数是表现海拔2000-3000米的阿坝州马尔康、小金一带的风情作品。而这一领域当前黄宾虹因交通的限制成为没有完成的夙愿。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通过借鉴有关机构的“艺术家评估指标体系”,以数据说话、事实说话和个案说话来分析研判入手,对王敬恒进行个案价值评估。
许多学者和藏家认为,把王敬恒先生的艺术放在过去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究,他无愧是新时代的一座艺术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系列谈话,对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看艺术创作就要看其作品的思想高度、哲学高度、文学高度、美学高度;要看其创作的视野是否在前辈巨人的思想与作品上思考上有新的突破;要看其是否有艰难寂寞的岁月,并以“磨绣花针功夫”特有的定力找到了属于自己语境。
当下许多学者为王敬恒撰文,深刻而有新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对王敬恒数据的研究,不仅要看作品,核心要看作品背后的艺术思想、创新价值和作品呈现。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敬恒《谈艺录》应当值得关注。
王敬恒40余年悟出的这4万多字的绘画心得“融入”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和创作智慧,成为王敬恒艺术占领当代学术高地的有力支撑。没有极高天赋、科学的思维和对事业的追求是很难做到的。
笔者认为,王敬恒最难能可贵的是二点:
一是他把“世界文明的成果”用在了弘扬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之中。这种大的创举与智慧是十分罕见的,充分展示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是在生前主地将百幅绘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表现出宝贵的文化担当精神。他平生自奉俭薄,不慕虚名,不去炒造,安于淡泊,唯求艺境。这种心境与担当在当代画坛上十分罕见。
我们进入全新的时代,现代思维不仅要研究数据,还要有新的思维,要学会用“归零和重建”来看待与认识新事物。
那么当代的优秀艺术家又如何挖掘?优秀作品价值如何认定?大数据的思维与方法或许为当下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与艺术收藏提供一种方向,破解一些困惑,启迪成就一批创作大家。
王敬恒的艺术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需要我门再认识再研究,大数据的生产与积淀已成为资源共享、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又一把金钥匙。
编辑:杜芋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