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林木:百年美术天府之中国画与版画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8年10月22日 14:17

编者按: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指导,成都大观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联合主办的“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将于10月28日开幕。作为此次展览的特邀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著名艺术批评家鲁虹,以及本次展览学术委员会成员田旭中、吴永强、林木、魏学峰等均作了评论文章,看度客户端将陆续发布,请大家保持关注。

以下为第三篇:

百年美术天府之中国画与版画

文|林木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授)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中国画中心只有三处,即上海、北京、广州。而实则又几乎只有一处,即中国文化商业教育的绝对中心——上海。而海派绘画,又是世纪初中国画的中心。连北京画坛的领袖们,要溯其渊源,也大多与海派乃至海派领袖吴昌硕有关。广州稍独立一些,但岭南“二高一陈”活动也在上海。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也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内地的城市,其中国画的发展也必须与上海联系不可。四川当然也不例外。四川籍的两位中国画大家张大千和蒋兆和,也都是二十世纪初从四川到上海去发展而成就事业的。

二十世纪上半叶,四川中国画发展史上以下几件事是十分重要的。

在20世纪初四川办起的一些美术学校如四川美术专门学校、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艺专、南虹艺专等,大多偏重西画,1932年的东方美专,则是由在上海新华艺专学习之段虚谷与在上海昌明艺专学习之冯建吴回川后联合创办,该校偏重中国画,著名画家石鲁即出自该校。段、冯二人直接受教于海派黄宾虹、关良、丰子恺、朱屺瞻、俞寄凡、潘天寿、诸闻韵、张聿光、王个簃、诸乐三、方介堪等中国画坛大方之家,他们带来了海派中国画的文脉。五十年代中期,段虚谷组建了西南师院的国画专业,冯建吴介入了四川美院国画系的工作。这两所学院都是新中国四川唯一的两处培养国画人才的专业教育重镇。全四川的从院校培养出的国画家大多是从这两个学校里出来的。

齐白石和黄宾虹三十年代入川,成为四川中国画发展的大事。1932年,在段虚谷、冯建吴两个学生的邀请下,黄宾虹入川游历讲学。黄宾虹当年在东方美专和四川大学讲学,给四川中国画界带来直接的影响。他的弟子吴一峰最后还留在了四川,以“大走客”之名闻名于世,成为四川画坛重要画家。1936年齐白石应四川军政要人王瓒绪之邀游历四川,陈子庄、曾墨躬、江友樵等都受其影响。两人来川,最受益者非陈子庄莫属。陈子庄因黄宾虹、齐白石二人来川,左右相随,切磋琢磨,启发多多,数十年后成影响全国之大家。

图片来源:大观美术馆

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把历史上从未划断过的成渝两地划断。但老四川的概念却没法抹去。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至今还叫四川美术学院即为证明。因此在讨论四川美术史概况时,重庆是没法划开的。抗战陪都的历史,在四川历史上就是一个辉煌的闪光点。抗战时期陪都建在重庆,全中国的文化人和学校大多来到了四川。潘天寿的国立艺专来了,徐悲鸿的中央大学艺术系来了,吕凤子的正则艺专来了,张振铎的武昌艺专来了,游走四方的张善孖、张大千也回到了四川,林风眠、陈之佛、谢稚柳、赵望云、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陆俨少……国画名家们云集四川,四川的中国画教育发展堪称辉煌一时。张大千对敦煌近三年的考察临摹与研究是从四川出发,赵望云、关山月、张振铎的西北写生也从四川出发,他们的敦煌临摹展与西北写生展都以四川为归宿。尽管抗战结束大部份外地学校和画家们又离开了四川回到全国各地,但他们培养的学生们不少却留了下来,尤其是川籍学生,如国立艺专的李文信、刘伯骏,中央大学的岑学恭、苏葆桢等,成为此后四川中国画发展的中坚。

新中国时期,国画人才的培养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学院培养,另一条线则是传统师徒相授方式在承传。

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无疑是全川国画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四川美术学院是1953年院系调整由多个艺术学院合并而成。那时,该院的国画教师人才济济,有谢趣生、钟道泉、肖建初、毕晋吉、何方华、陆其清、赵蕴玉、谭学楷、杨竹庵、李文信、雷荣厚、黄原、杜显清、杨富明、罗明遥等。1956年后,冯建吴、赖深如、白澄、钟在本、彭邦一、施肇祖、林昌骏也加入中国画学科教师队伍。1960年后,白德松、米立权、丁立镇、杨祖懿、杨麟翼毕业留校任教。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担任系主任的有白德松、唐允明、傅仲超等。此后活跃于成都地区的邹文正、吴绪经、李青稞等出自该院,全川各美术院校国画教师大多亦出自该院。连续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专项拿铜奖和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各画种共享唯一大奖(八届美展未设金银铜奖)的唐允明就是该系的系主任。

西南师范学院的国画教育发端于1956年。作为四川地区著名的中国画教学专家,段虚谷与李际科、苏葆桢等一批著名国画家在西南师范学院图画科中建起了中国画教研室。这个教研室及其发展而成的中国画专业,实则与四川美院国画系共同构成了整个西南地区中国画教学的两大重镇。全川师范教育系统的国画教育中,西师出身的教师占了不少的比重。符易本、段七丁、梅忠智、陈航等均出自该校。

或许正因为内地的现代教育不如沿海各地,故四川地区的中国画教学也有沿袭师徒相授的古典教学形式。四川国画名家中这种出于师徒相授式传统者,或出于杂糅多家自学成材者,除下述一些画院中人,还有如李野林、王敬恒、邱笑秋、李金远等,形成四川国画界一大景观。这类型的国画名家大多与院校出身的国画名家们集中在成渝两地的画院之中。成都地区的重要画家集中在四川省诗书画院和成都画院两大画院之中,重庆地区则集中在重庆国画院。

四川省诗书画院,顾名思义,是一个偏重于中国画创作,强调传承诗书画传统的画院。该画院成立于1984年,是一个由邓小平亲自建议成立并亲自提写院名由政府组建的画院。成立时,画院几乎囊括了四川地区所有的书画大家。当时以杨超为院长,李少言、冯建吴、吕琳、李半黎、朱佩君、孙竹篱、魏传义为副院长,以吴一峰、李琼久、苏葆桢、黄稚荃、岑学恭、吴凡、赵蕴玉、朱理存、周北溪、黄纯尧等为艺术顾问,此后又有戴卫、何应辉、彭先诚、李华生、张士莹、刘朴、秦天柱、郭汝愚、袁生中、周明安、管苠棡等先后加盟。构成四川地区权威而具实力的艺术集群,构成了四川省诗书画院的核心,也形成其四川地区中国画权威的地位。

成都画院成立则更早,是于1980年,即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第一批由政府组建的画院。该画院是从事书画创作、美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艺术机构。成立之初,其画院画家包括国、油、版诸画种的画家众多。就国画角度看,顾问有冯灌父、周伦园、冯建吴、苏葆桢、岑学恭、黄纯尧、沈福文、李际科、李文信、吕林、李琼久、胡伯祥、孙竹篱、黄稚荃、朱佩君、赵蕴玉、李少言、丰中铁、李道熙。以后又有何继笃、夏亮熹、张幼矩、沈道鸿、田旭中、叶瑞琨、江溶、高晓笛、刘德扬、姚思敏、李青稞先后调入。四川省这一前一后成立的两个画院,在当时就囊括了全省大部分国画界的专业名家。可见,这两个画院从成立之初,在四川省画坛就具有代表性主力军的性质。

1982年成立的重庆国画院,囊括了川东地区的国画名家们。在重庆地区中国画画坛一些有影响的画家大多在其中:朱宣咸、张民权、冯建吴、苏葆桢、晏济元、李文信、马振声等,曾先后担任过重庆国画院的艺术顾问和业务院长。花鸟画家有赖深如、郭克、杨主一、白澄,李白玲、黄静等。人物画家有马振声、朱理存、杜显清、周顺恺、王世民、张春新、吴善志、谢关键、杨涪林等,山水画家有晏济元、符易本、钟纪明、吕效书、陈航等。

图片来源:大观美术馆

我们再来看看百年来四川版画的基本状况。

四川的版画创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在全国最突出,在此前与此后,也是版画创作活跃的地区之一。甚至可以说,四川的版画在建国以后,是四川美术界最值得夸耀的画种之一。

四川的版画发展得益于抗战陪都设于重庆,全国的版画力量在那时云集四川。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美术界直接作用于政治宣传的画种——版画,版画家们除少数在延安外,几乎全部到了重庆。尽管版画家们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最初成立于1938年春的武汉,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当年秋天即迁往重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立时的驻会理事就包括木刻界最重要的版画家:马达、力群、建庵、陈九、安林、卢鸿基、罗工柳、铸夫、赖少其、文云龙、沙清泉等在武汉的十一人,及外埠理事李桦、李海流、丰中铁等九人。迁往重庆的木刻协会虽几经周折,人员出走,但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木刻的中心始终在重庆,其核心人物有丁正献、王琦、刘铁华、汪刃锋、廖冰兄、罗颂清、伍必端、丰中铁、张望、邵恒秋等。当年活动在重庆及四川各地的木刻家们为抗战木刻作了很多的工作。他们联络了在延安的版画家们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抗日宣传的版画作品,举办各种展览,还在对外宣传办展上作了大量的工作。版画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无疑是所有画种中最活跃的一个画种。不论在四川或在其他地方的版画家,都以重庆为中心开展宣传办展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初的重庆,就是全国版画的中心。尽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国各地来川的版画家大多离开了四川,1946年以后,中国木刻研究会也由重庆迁至上海。一度活跃于重庆的著名版画家如王琦、丁正献、刃锋、王树艺们去了上海,但也有一些版画家留了下来,使四川地区的版画活动得以继续。他们是江敉、尚莫宗,当然更多的是因抗战时期版画中心在重庆,而培养出的一批川籍的版画家如丰中铁、谢梓文等仍在坚持版画创作。当然如火如荼的版画创作在抗战胜利后的四川沉寂了下来。抗战时期,属于川人的王琦是最值得提及的一位版画家。王琦(1918—2016)重庆人。既长于版画又长于美术理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38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曾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1949年以来,任《版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1949年底,四川获得解放,这时,四十年代活跃在延安和晋绥边区的第二野战军《晋绥日报》的一批版画家们进入四川,恢复出版《新华日报》。原《晋绥日报》美术科科长李少言被任命为《新华日报》编委兼美术组组长,从晋绥来的牛文、苏光也在其中,随后原四川省立艺专的教师谭学楷和学生安琳应聘到《新华日报》美术组。1951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李焕民、宋广训也加入美术组,1952年,西南军区政治部《西南画报》副主编林军也转业到《新华日报》美术组。这样,《新华日报》美术组所聚集的版画家已构成新中国四川版画的雄厚人才基础。到1953年西南区美协成立时,办事机构亦设在《新华日报》内,美术组成员即美协工作人员。1954年,西南美协改称中国美协重庆分会,李少言任常务副主席,牛文任秘书长,1958年,重庆分会又改称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其中宋克君、吴凡、傅文淑亦先后调入美协。这样,中国美协四川分会驻会画家为清一色的版画家群体。这在全国各省美协中显然绝无仅有。此外,江敉和谢梓文于1957年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又建起了版画专业,成为四川地区系统地培养版画人材的教育基地。这当然为此后四川版画在全国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版画家集群的基础。五十年代四川地区最活跃的版画家,亦即上述诸家。

五十年代,上述一批版画家们创作了一批在全国具重要影响的版画作品,如李少言、牛文合作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李少言《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牛文《北京大学的新生》,吕琳《宝成铁路女勘测员》,林军的《衷心的欢迎》,谢梓文《北京的声音》,丰中铁《宝成铁路明月映》,尚莫宗《煤都》,江敉《江边小景》等,在全国美术界都有重要影响。五十年代的李焕民以《织花毯》初出茅庐,宋广训的《嘉陵春晓》,吴凡的《布谷鸟又叫了》,尹琼的《遥往阿坝的路》,堪为六十年代新秀。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四川版画迎来一个黄金的时代。吴凡的《蒲公英》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牛文代表作《东方红太阳升》、李焕民的代表作《初踏黄金路》《藏族女孩》相继问世,1958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到四川的吴强年、徐匡各以《我们大队的支部书记》《待渡》也开始崭露头角。

因为有江敉和谢梓文两位老版画家,四川美院在五十年代中期的绘画系中就设置了版画专业。那时四川美院的青年教师几乎无不涉及版画创作。其中有一定影响者有吕树中、王有嫦、杜咏樵、尹琼、钟在本、李景芳、江碧波、王叠全、胡名等。值得一提的还有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民族班的藏族版画家其加达瓦和彝族版画家阿鸽。其加达瓦一毕业就完成了成为其代表作的《开路》《我的童年》,阿鸽的《我的阿妈》也具代表性。两位都成为后来四川版画的主力。这一时期四川群众版画创作在专业版画家带动下形成风气,涌现出如谭朝纲、龚远林、邹开智、王德昱、吴孔春等重庆工人版画群体,版画创作在四川地区已蔚然成风。创作成就已十分可观。每届全国版画展,四川画家的版画比重均在前列,到1963年第五届全国版画展时,入选作品在全国各省市中已占第一位。版画大省的局面初步形成。到“文革”开始之前,四川版画界已集体创作出了系列版画插图《红岩》、组画《南方来信》、组画《抗日烽火》等。

“文革”期间,文艺创作虽然近乎停顿,但“文革”后期也有如丰中铁的《高路入云端》、李焕民的《草原新姐妹》,徐匡的《草地诗篇》、其加达瓦《翻身农奴的心意》、阿鸽《彝寨喜迎新社员》等优秀作品问世。

“新时期”指“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段。这个时段思想解放,多种文艺观念并存,创作思路亦多样化。以前一批版画家创作手法更为成热,新的版画家正在成长。涌现了一批在现当代中国版画史上堪称经典或重要作品的创作。如李焕民的《换了人间》《高原之母》,丰中铁的《蜀山行旅图》,徐匡阿鸽合作的《主人》,徐匡的《高原的阳光》,阿鸽的《鸽子》,其加达瓦《育林人》,江碧波《石门颂之一──流虹》,徐仲偶的《大地》,邵常毅、钟长清的《高原之歌》,康宁的《少女和羊》……

随着九十年代末重庆成为直辖市划出四川,著名的老版画家们相继离世,绘画风气的变化,四川的版画经历百年的辉煌后在新世纪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张静雯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