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什么?

来源:第5视频 2017年06月10日 10:30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今天正式启动了!

(鼓掌 ~ 撒花~)
本届非遗节将全面展示
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保护成果
彰显天府文化的时代风采
让人文成都享誉世界
我是成都人~!
我骄傲~



 

本届非遗节共分为
开幕活动 国际会议和国际论坛
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节气展演
国际非遗大展 非遗竞技成果展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
和主题分会场活动
非遗传播推广7大主体活动
9大分会场活动!


这么多的活动和展场
是不是有点纠结该怎么逛呢?
别着急 看看下面的精彩看点推荐

 

1:首次举办“一带一路” 国家手工艺展



本届非遗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展览将邀请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泰国、日本、尼泊尔、伊朗、印度、缅甸、喀麦隆、马里、乌干达、新西兰、斐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手工艺项目在非遗节上进行展示展销,从而展现国际工匠精神,推进国际手工艺交流互鉴和文化贸易。


2: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成果检验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是由文化部、教育部自2015年起共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非遗节首次设立“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展览呈现的作品全部从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荐的1500余套作品中选出,共680余套。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序厅板块、研培计划成果展板块、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板块,以装饰美化人民生活为主线,展现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诸多可能。

3:高手云集 首次举办非遗项目竞技展



 

本届非遗节打破常规,创新举办非遗项目竞技活动。活动紧密围绕“传承发展、交流互鉴”的节会主旨,首次采取不同于展览、展示、展演的“竞技”形式,实现非遗文化生动、活态、活力的展示和传播。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传统武术展示展演”“首届中国民歌节暨第34届望丛赛歌会”和“龙舟竞技展”四项子活动。

其中,传统工艺新生代竞技经过全国各地推荐和网络海选,共有糖塑、传统织造技艺、木版年画、面塑、刺绣、银器制作、竹编、雕刻(木雕)、盆景制作技艺9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310名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参加。


4:首次集中展示中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世代传承,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届非遗节首次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立内容,集中展示展演。此外,从6月10日至18日,在非遗博览园将开展39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活态展演,如表现“春节”内容的旱船、舞龙、舞狮表演;表现“清明”的都江堰放水节情景表演;表现“端午”的郫都区老山歌演唱等。


5: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 展现本土工匠精神

  

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作为本届非遗节最具特色的展览活动之一,以“让非遗融入当代,让艺术回归生活”为主题,集结了省内顶尖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挑选出以蜀绣、蜀锦、成都漆艺、成都银丝花制作技艺、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绵竹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代表的数十件工艺美术精品。这些精品不仅代表着巴蜀工艺美术多个领域的最高技艺水平,还承载着这些巴蜀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坚持与艰辛。

除此之外
还有走出国门
首次开启非遗海外推广
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全国非遗主会场活动等精彩看点

(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

 
市民需注意的几大问题:
1:怎么入场

6月10日-18日,非遗节举办期间,主会场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开闭馆时间为9:00~17:30(17:00停止入场)。本届非遗节市民可免费领取门票入场,领票时间为9:00~16:30。领票地点位于博览园游客中心外,同时还可领取游园地图及演出时刻表,地图上已标注本届非遗节三条推荐线路。


2:交通和运力
非遗期间,主会场国际非遗博览园共有2200个机动车停车位。公交9条主要线路(22路、239路、904路、309路、319路、347路、761路、771路、772路)配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到20%左右。

选择地铁4号线,从国际非遗博览园站B口出站仅需要步行不到5分钟便可到达主会场。此外,为方便市民出行,共享单车摩拜、ofo小黄车,小蓝车bluegogo、永安行、一步单车都纷纷加入,助力非遗节。为方便园内活动开展,共享单车不能进园,但园外有专门的停车区域。

 


本届非遗节可谓
又好看又好耍又有文化
怎么样 准备好去一饱眼福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
你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什么?
快来和我们分享吧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