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圣修医院与一代名医

来源:掌上金牛 2018年04月06日 16:23

说起成都早期医院,人们一般会想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华西医院,其实,在清末成都还有一所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开办的很有影响的圣修医院。这家医院因为在解放后历经变革,成为了后来的铁路医院,圣修医院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民众的排外情绪高涨。5月28日端午节,四川爆发了一场影响全川、震惊中外的教案,即近代史上著名的成都教案。四圣祠街教堂、福音医院和医生启尔德等传教士住处被捣毁,陕西街教堂被焚烧。当时成都天主教光大巷主教堂在教案中被彻底打毁,于是法国主教杜昂指派神父骆书雅设计、督造新建平安桥主教座堂。平安桥教堂位于西华门街,所需资金20万两白银也来自于清政府的教案赔款。

就在营造平安桥天主堂的时期,由于传教活动急需医疗人员,杜昂向法国外交部请求援助,请来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会女修会,在平安桥天主堂北侧大树拐创办法国医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的教会医院落成。后因新院址不敷应用,即利用“教案赔款”又在平安桥马道街75号施药室的基础上扩建,医院房屋全是金丝楠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为法国天主教圣修医院,成为成都较早开办的医院。

圣修医院的营造和发展,当时得到法国驻成都领事馆的有力支持。1901年,成都教案发生后,法国驻重庆领事埃尔-雷米·邦斯·安迪常到成都,直接面见四川总督,办理各项交涉。不久,经四川当局默许,法国驻渝领馆在成都租房,设法国驻重庆领事馆成都办事处。1904年7月,又成立成都法国领事馆。最初租用的房子在三圣街,后来迁往上翔街,入口即在今顺城大街的基督教礼拜堂处。

建院初期有6名外籍医师,法国天主教女修道士玛丽娅·徐明达(玛丽娅·徐)任院长负责行政事务,聘请法国领事馆军医祝伟烈为主治医师,成为成都首先开办的医院。当时有病床50张,治疗内、外科般常见病。数年后,逐渐增为280张床。

抗日战争时期,日机轰炸成都,圣修医院被省府列为重点医院,专门抢救重伤员。医院成立救护队参与抢救,并接受华西大学学生实习,当时医院的外科手术有较高声誉。

1944年,设立实验室,开始做三大常视检查。同年聘请医术高超的比利时医学博士肖济任院长,同时开始聘请中国医生到医院工作。

1947年,医院开设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先后招收3个班,共培养护士57人。由院长肖济的夫人、留美声乐家郎毓秀教授给学生授英语课,当时院内医护查房、诊治过程及病历书写均用英语。1948年,医院获美国农护会资助,购买药品及常用器械。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圣修医院的外籍人员相继归国,肖济承担起了整个医院的管理工作。1950年4月28日圣修医院改名为和平医院,有职工45人,病床10张。

解放初期,和平医院作为一家私立医院经费短缺,难以为继。1950年4月,全体职工推选院长肖济和两名护士与市军管会卫生处取得联系,要求政府合办或接办。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成都地区急需有所医院,西南铁路工程局特派卫生科科长程明到成都军管会卫生处商讨办医院一事。

1951年5月23日,西南军政委员批准西南铁路工程局与和平医院合办西南铁路工程局基地医院,随即西南铁路工程局接管医院。黄新义兼政委,毛定远兼院长,徐德章代理院长,何孟烈、肖济任副院长。召开了接管大会,会上郎毓秀女士演唱了歌曲,职工欢欣鼓舞,庆祝医院新生。

建院初期,医院占地30亩,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职工100余人,病床102张,设备仅有一台15mAX光机,两台显微镜,设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牙科、妇产科及理疗科。

为了铁路建设发展的需要,1952年医院在圣修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基础上,恢复了护士学校,徐德章任校长,学员毕业后大部分都分配到铁路沿线。同时医院向成都市中医卫协聘请了部分著名老中医来院工作,成立了中医部。1958年,医院划归成都铁路局管理,更名为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

在铁路基地医院成立不久的1952年,成都四大名老中医中的杜自明、蒲辅周就来到医院工作。

杜自明出生于满族骨科世家,自幼习武,并随父学习骨科医术,从1902年开始悬壶济世,逐渐成为当代骨科泰斗级人物。杜自明早期行医最为人乐道的是发生在1931年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一起塌楼事故。当时受伤者过百人,经杜自明逐一治疗,没有一例残疾,更无一例死亡,成为当时的一次奇迹,杜自明也被誉为神医。1916年,杜自明在成都柿子巷10号创建了杜自明诊所,带领其女儿和学生行医。在行医过程中,他毫无保留,宅心仁厚。1956年,为响应政府走合作化道路号召,杜老的子弟们组建了成都市西城区柿子巷正骨联合诊所。1957年,迁至东御街成立骨伤专科医院。

杜自明在理伤正骨技术方面之所以有较深造诣,这和他良好的武功基础息息相关。他在临床疗效方面之所以获得医患一致的好评,是因为他一贯重视手法治疗和患者坚持自我练功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杜自明非常重视“练功”。他强调的练功,包括医者与患者双方。医生本人坚持练功,目的在于培养强健的体魄,以期能够胜任繁重、多样的临床治疗的需要;同时,病人也要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自明重视、强调上述原则,并不意味着排除药物疗法。相反,他对药物治疗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做到内外兼顾,更多的是从病人整体情况出发。他所用的家传理伤内外医方就是根据这个法则制定的,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在骨伤科临床的集中反映,也是杜自明理伤续断治疗的显著特点。

解放后,杜自明满怀激情地担任了西南铁路基地医院特约医师的任务。不久,又兼职于四川医学院骨科,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工作。杜自明在成都铁路医院工作了四年,还创办了东门街骨伤科专科联合诊所(现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广泛邀聘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参加中医的整理研究工作。1956年,经邓小平、贺龙的推荐,八十高龄的杜自明进京,在中医研究院创建骨科并任主任。他一方面为患者治病,同时带徒弟传授医道;另一方面还参与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



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中将多年的脊椎病被他治愈后,下令铁道兵8个师各派一名骨科医生来京向他学习。北京很多舞蹈家与著名运动员如陈爱莲、白淑湘、郑凤荣、李富荣等都曾经接受过他的治疗。他在成都时被选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在北京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有《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扭挫伤治疗常规》等著作行世。

1961年,杜自明在北京去世,周恩来总理参加追悼会。


由于老中医的知名度高,铁路基地医院的中医中药工作迅速发展。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协定方在临床及铁路沿线应用效果甚好,需求量很大,中药房在设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开展了散剂、片剂、水丸、蜜丸、膏剂、单味药水剂配方,制作常用中成药65个品种。20世纪5、60年代医院中医中药在全市及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其每日门诊量占全院总诊次的三分之一以上。

现在人们在宽窄巷子附近的柿子巷,依然能看到杜氏骨科和杜家旧宅,杜家后人现在依然从医。

(部分资料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百年史》《百年医院百年兴》,特此致谢。)

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