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体看成都③丨成都,从人民公园到“人民城市”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03月05日 16:47
摘要:城市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3月5日,《中国新闻周刊》聚焦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刊发文章《成都,从人民公园到“人民城市”》。

在成都最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百年公园——人民公园。这里既是外地人游成都的打卡地,也是老成都人最热爱的休憩地,这里有成都人民最烟火的生活。

美国西雅图小伙江喃就是人民公园的常客。23年前他来到成都,如今早已是一口流畅的成都话。每当空闲,他总像个“老成都”一样去人民公园茶社里坐坐。

公园茶社里,竹椅、矮桌、铜茶壶、盖碗茶,与绿植、湖水融为一体,有一份雅致;大爷大妈们喝茶“摆龙门阵”,游人躺在竹椅上体验“掏耳朵”,相亲角里红娘、家长们热切攀谈,有一份闲情逸致。

人民公园有成都人原生态的生活,如今“人民”二字已经走出公园,蕴涵在成都整座城市的建设理念中: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今天的成都,俨然已经变成一个大公园,交子公园、桂溪生态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公园越来越多,“回家的路”“上班的路”,让市民无时无刻不在公园中。外界说起成都,必谈公园城市。这得益于成都最近三年来的公园城市建设,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深入人心。

公园不仅是人们休憩的地方,也产生了更高的绿色价值。仅在牛年春节“黄金周”,成都就接待了14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人民城市”。

百年人民公园

50岁的谭继和也钟爱人民公园。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成都不少城市工程中都有他的身影,其中就包括人民公园。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谭继和就参与到人民公园文化特质研究,以及君平园等主题游园规划中。在他看来,人民公园承载着成都人巴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人民公园建于1911年,是成都最早建立的公园。当时是为了让人们杂耍、卖茶饭,解决生计所建,后来成了休闲娱乐场所,当时还叫“少城公园”。

历经战争,公园还承载着家国大爱,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和“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录着蜀人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曾经,川军在这誓师出战,进步团体在这演讲演出或聚会募捐。

1949年成都解放后,“少城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在此后70多年间,历经多轮改造升级,拆围透绿、融于街,花草树木品类增多、园区面积扩大、引水养鱼、举办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美景胜过当年,也真正成了人民生活休闲的城市地标。

谭继和很爱人民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他说,人民公园是成都花展最多的公园,建设之初就重视生态景观,生态和人文景观结合是成都公园特色。

很多城市都有一座人民公园,但很少像成都人民公园这样历经百年生命力越发旺盛。它为人民而建、因人民而兴,代表着成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成都历来自然条件优越,花草树木众多,唐宋以来建有大量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庙,人们尤爱赏景逛园。陆游在成都时常去踏青赏花,他尤爱海棠,“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道出花之盛美。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李白曾这样形容成都景色。自古蜀文明时期,成都就有诸多川西林盘,居民院落和树木、河流、耕地融为一体,人们在大自然中生活、劳作。谭继和表示,林盘文化是成都文化特色,也孕育着成都人“仙乡人居”的生活态度,即向往逍遥自在。

成都有着4500年文明史,不仅城名未改、地址未迁,“因天时就地利”的营城理念也延续至今。但进入工业化时期,成都发展迅速,面积、人口翻了几十倍,川西林盘、古街老巷、开敞空间却日渐萎缩,城市病侵蚀了天府之国宜居本底。

成都锚固“生态”基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绿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2017年5月,成都宣布启动天府绿道建设,打造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的三级绿道体系和慢行系统,全长16930公里。

同年,成都天府新区也迎来转变。彼时,天府新区联合同济规划院顶层设计团队迭代升级城市规划,将原本沿道路拓展的方案变为“沿河”“沿绿”布局。自此,河流、湖泊、绿地将不再是城市后花园,而是人和城市的使用空间。

据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科介绍,为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城市形态,天府新区将产业用地由27.2%压缩至20.6%,居住用地由25.6%提高至34.1%,蓝绿空间比例由65.7%提高到70.1%。

公园城市内涵是什么、怎么建、呈现效果如何?外界格外关注。

2018年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元年,5月11日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挂牌;5月12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亮相,提出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将引领城市实现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质变。

此后,成都专门成立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被赋予了新战略地位和新使命,“示范”意味着更高的站位、更前瞻的眼光、可持续的实践,以及更大的责任。

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成都在探索中有了这样的共识,即公园城市不是在城中建公园,而是让城市在公园中有序生长。

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被反复提到。论坛上提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坚持“人城产”逻辑,在自然与有序间权衡调适,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突围之路,打造标定时代发展高度、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从公园城市到“人民城市”

牛年春节,成都用“美景+场景”打造了一个蓉味十足的年,描绘出了一幅“人城产”在自然中和谐共融的美好画面。

成都自古有“锦城”美称,流经城内的江叫锦江。这个春节,锦江被“点亮”,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红”。

2月7日,成都启动“点亮锦江”春节系列活动,一时间,锦江绿道被光影点亮,沿线10个区市亮出绿色成绩单。合江亭、安顺廊桥、九眼桥等著名景点灯光璀璨,一艘艘乌篷船宛如画中游。

曾几何时锦江水还是劣五类,经过多年治理,水质全面提升。在锦江最下游成都双流区黄龙溪古镇,水质都已达三类,生动展示了“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水治理生态。

人们纷纷来到锦江边打卡。活动承办方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期间船票早早售罄,没想到这么火爆。数据显示,“夜游锦江”春节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船票及文创市集收入达152万元。

位于绕城高速的锦城公园,也一样热闹。从春节到元宵节,游绕城、看灯展、逛花市、环湖跑等50多场活动轮番上演,接待市民游客超200万人次,园区商家及自营项目共实现营收超1000万元。

今年,成都总计有近800万市民、游客在“公园过年”或在“绿道过年”。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绿道、建公园,还是建场景、念生意经。

场景营城,无疑是成都发展重要引擎。尤其在疫情背景下,成都依靠公园、绿道等场景体系,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户外经济等消费业态,展示着城市活力与韧性。

未来,成都场景营城还将释放更多利好。成都市公园城市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说,“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

场景,不再是一个或几个点,成都把场景融入到了产业、生态、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城市,也从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改变还发生在成都的“山水田林湖草”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机勃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越发完善,锦城公园、锦江公园诗意盎然,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有序推进……最新数据显示,成都森林覆盖率达40.2%,PM2.5浓度下降28.1%,空气优良天数率达76.5%、提高9.4个百分点,优良水体率达95.4%、提高27.9个百分点。

如今,成都已建成4408公里绿道,558公里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在成都,“回家的路”“上班的路”更美更便捷了。成都“轨道+公交+慢行”出行系统,让城区“半小时通勤圈”,以及“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融合的理想照进现实。

市民刘女士爱好跑步,每周她都去绿道上跑几次。“以前跑步得去专门区域,现在出门就是绿道,累了就在公园歇脚、喝咖啡。上班,有了自行车道,骑车半小时就到公司。周末还能约朋友去附近公园野餐,生活越来越巴适。”

一条条绿道,让市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惬意了;一座座各具历史特色的公园,传承着文脉,也承载着美好生活。

人在城里,亦在园里。改变,看得见。吸引力,也看得见。人才,是全球城市竞争头号资源,成都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间,成都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达37万。

“是不是人口流入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表示,人才聚集是城市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的重要财富,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公共服务拥挤”和非物质层面的“机会拥挤”,这恰好是城市治理要回应的重要命题。

面对人口集聚红利带来的治理风险,成都精准研判。在广泛问计于民的基础上,成都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覆盖居民收入、生活成本竞争力、公共服务、通勤效率、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生态惠民、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十大领域。

今年1月,成都就已就《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作为“十四五”开局“一号文件”,它关系着成都城市功能从“有没有”能否顺利转向“好不好”。

成都指出,要全过程构造城市动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全方面增进市民福祉,用公园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新兴世界城市的潜力吸引人,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成为时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

城市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成都在做的,就是把人的需求拆解细分,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为人民的“人民城市”。

公园城市开启“未来之城”

毫无疑问,公园城市是人民的,是可持续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成都正将这一“未来之城”推向世界。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参与者,康瑛深切感受到成都“面向未来”的大格局和大魄力。作为成都兴城天府绿道集团董事长,康瑛和团队紧锣密鼓地谋划锦城公园的建设运营。

锦城公园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最早启动建设、亮相成型的一环,是成都人追求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新选项。在康瑛看来,公园城市是以人为本的,锦城公园首先要洞察人的需求,规划适合不同群体的主题公园;公园城市也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生活、生产场景,新经济、新技术都将在锦城公园扩展应用。

“公园城市,不是成都一座城市的,成都是示范区,将面向世界。锦城公园无论是形态、商业模式、运营方式都将成为公园城市的一种新形态范式。”康瑛相信,在具有国际视野的成都,锦城公园已逐步构成“身处公园、春暖花开”宜居品质生活的底色,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魅力的范式。

其实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她们也曾“迷茫”,但不断探索后趟出了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当越来越多市民走进公园,就是用脚在投票点赞。”她说,人走到哪,商业价值就跟到哪,已向市民免费开放的13个特色公园,整体上已实现收支平衡,今后将引入更多面向未来的新业态。

面向未来的锦城公园,是成都打造“未来之城”的缩影。

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成都迎来更多新机遇。2020年成都定下两个时间节点:到2025年初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助推成渝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

毋庸置疑,成都以公园城市为抓手,正加快走向世界。

近日,位于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启动区即将投运,这是全球首个独角兽岛,成都邀请世界各地潜在“独角兽”企业来此发展。

从10年前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到如今加速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成都国际化标签竞争力十足。未来五年,成都国际赛事已“满档”: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成都每年至少有一个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或国际顶级单项赛事。

2020年,成都被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组织及网络)评为世界城市Beta+级,跻身世界城市60强行列。步入“十四五”,成都让我们有了更多期待,相信伴随着高端资源要素吸附力、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都将再次刷新世界的认知。

成都,沸腾的不止火锅,还有公园城市。这座在公园中茁壮成长的城市,正在书写幸福美好生活新图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都未来可期。

编辑:邓海燕

版面编辑:杨岚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