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天河”北流 水清民富——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转型发展侧记
六月,石榴花开似火。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石榴园里,64岁的张行国和管护工一起,修枝、套袋、浇水……
“既保增收,又保水质,这漫山遍野的石榴立了功。”张行国说。
2021年6月,淅川农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石榴园里。(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张河村是南水北调中线之水出库流经的第一村。过去,辣椒种植是当地富民支柱产业。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确保水质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必须彻底解决辣椒种植中施化肥、用农药引发的土壤污染、水质氨氮成分超标等问题。
为保障一渠清水安全北上,经过多方考察,村里决定引进一家农业龙头公司,整村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统一施用有机肥料……“辣椒村”转型成了“石榴村”。
“土地流转种上石榴后,农民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一是土地承包金,每亩每年800元;二是“反租倒包”金,村民从企业手里“反包”果园,负责除草、修剪、采摘等,每亩每年可获最高用工费720元;三是果园种植收入提成,每种出1斤优质果,最高可提成1元钱。
这样一来,当地石榴产业越做越大,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由于“反租倒包”的果园实现了大丰收,张行国还被公司聘为片区负责人,月工资3500元。
2021年6月,游客在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石榴园里观赏石榴花。(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张河村的变迁,是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转型发展的一个例子。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力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来自河南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该工程累计向河南全省供水150.54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30亿立方米,优质丹江水惠及11个省辖市市区、43个县城区和101个乡镇的2600万人。
河南省淅川县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俯瞰。(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作为该工程最大受水区,河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干渠沿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谱写出新篇章。
位于渠首的淅川县,超9成国土划入水源红线。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当地在花大力气治污的同时,先后在南水北调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让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贫困户脱贫,且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淅川所在的南阳市更是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成功走出一条水清民富的绿色协调发展之路。
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市“以水为媒”,在保障居民饮用水之余,统筹各类水资源,规划连通了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和4片滨水林海,昔日的“干渴之城”成为清流潺潺的“水润之城”。当地以生态优先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地方经济提速,建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河南省许昌市区中央公园。(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地处豫北的安阳,当年因缺水而修建红旗渠的故事广为人知。如今,借力南水北调生态补水,不但使超采的地下水得到补偿,水位回升,实现了河清岸美,而且还打造了多个近水、亲水、乐水的场所,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天河”北流,润泽广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河南乃至沿线相关省市而言,中线供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必将进一步造福沿线亿万群众。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叶升芃
评论